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数字技术助力中国加速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2024-09-22 08:41:2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题:数字技术助力中国加速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记者魏梦佳、阳娜

在满是唐三彩的微缩景观间,彩绘胡俑们渐次苏醒,随乐声俏皮舞蹈,忽而穿越到现代繁华都市,与正在直播的女孩互动,一曲舞罢又化为电脑屏幕上的文物照片与桌上摆放的精美人俑……

今年中秋,数字技术赋能舞蹈艺术,以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的结合,让舞蹈视频节目《胡俑狂欢夜》受到热捧,也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生机,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

9月16日,在服贸会首钢园文旅服务专题展区,孩子们在体验数字IP作品。新华社记者 逯阳 摄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正推动文化领域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深度调整,视频直播、电子竞技、数字文博等新兴数字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在此间举行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上,来自政府、高校、产业等各界嘉宾代表,围绕数智技术重塑文化产业新格局、推动技术和文化融合互促等话题展开研讨,共商数字化浪潮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路径。

《黑神话:悟空》以数字化技术搭建一个神秘诡谲的东方神话世界,也让中国古建筑火速出圈;百度大模型“文心一言”通过大量学习古代方志和家谱数据,助力海外华人圆寻根之梦;快手启动“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携手9位导演制作出品由视频大模型生成的AIGC电影短片……这些论坛上介绍的鲜活案例让与会者对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有了更多想象和期待。

“数智技术带来了文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和文化生产工具创新,数据要素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在论坛上说。

论坛上发布的《中外文化交流报告(2023)》显示,“数字科技拓展新空间,文化交流形态将更多彩”成为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大新特点。“全景故宫”数字虚拟体验、“寻境敦煌”VR沉浸展等利用数字技术,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文化体验。

“展望未来,数字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内容、技术、模式、业态和场景的全方位创新,文化交流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说。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落地应用,也在多个文化场景展现出强大应用潜力,丰富了文化表现形式,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这是9月20日拍摄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的“文化潮流:新兴业态与技术融合”平行论坛。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本届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中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大模型已达190余款,注册用户超6亿。其中,北京市上线82款,占比近一半,呈现势头猛、主体多、应用广等特点。

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的北京致力于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培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近年来,北京重点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市有3000多家文化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以数字技术完成圆明园1:1数字模拟搭建,在遗址现场用数字投影技术为人们重现万园之园的盛景;应用数字孪生和游戏技术,推出遗产监测保护平台及数字化沉浸互动体验展,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在北京,围绕文化传承保护方面的数字化实践精彩纷呈。

在近日举办的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数游中轴线·京师万象图”“VR座舱穿越北京中轴线”等文化产品,带给参观者新奇的视听体验,让人们沉浸于北京中轴线的数字世界。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贺艳说:“科技企业结合更多应用场景开展集成创新,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同时,也可形成全新业态和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增长。”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中国将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 相关阅读
  • 王毅会见日本外相上川阳子

      当地时间2024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纽约应约会见日本外相上川阳子。  王毅表示,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是双方的共同责任。希望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把握两国关系正确方向,把两国...

    时间:09-24
  • 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访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

      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权威访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访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

    时间:09-24
  • 中外专家: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国际社会对此有目共睹。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客座教授阿西特·比斯瓦斯、跨学科研究院教授塞西莉亚·托塔哈达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汤...

    时间:09-23
  • 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它们的栖息乐园越来越多、越来越美

      央视网消息:最近,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草原上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蒙古野驴,为广袤的草原增添了勃勃生机。  蒙古野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近危...

    时间:09-23
  • 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举办 促进学术研究与交流

      中新网北京9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9月23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为促进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学术研究与交流,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9月21日至23日在郑州举行,9位专家作大会报告...

    时间:09-23
  • 云台交流研究中心(智库)在昆明成立

      中新网昆明9月23日电 (记者 缪超)23日,云南开放大学与民革云南省委携手,在昆明共同成立云台交流研究中心(智库),旨在进一步促进云南与台湾两地在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  云台交流...

    时间:09-23
  •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会见日本外务副大臣柘植芳文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电 9月23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会见日本外务副大臣柘植芳文,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孙卫东表示,中日两国领导人就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达...

    时间:09-23
  • 回顾20年 官员学者共话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理念与方案

      中新网北京9月23日电 (曾玥)今年是我国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20周年。在此背景下,“中国非遗保护2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学术论坛21日至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

    时间:09-23
  • 云台两地代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

      中新社昆明9月23日电 (记者 胡远航)23日,来自云南、台湾两地的黄埔军校同学及亲属代表在昆明恳谈,共同探讨“黄埔精神”。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邀请包括辛亥先驱李根沄之曾孙、...

    时间:09-23
  • 东西问|倪培民:如何从“功夫”角度诠释儒家思想?

      中新社旧金山9月22日电 题:如何从“功夫”角度诠释儒家思想?  ——专访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倪培民  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儒家思想...

    时间:09-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