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让自然珍宝绽放新光彩

2024-10-01 18:30:50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红海子。新华社发

游客在巴丹吉林沙漠巴丹湖旁游玩。新华社发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南海子。新华社发

巴丹吉林沙漠巴丹湖景观。 新华社发

【文化中国行】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盟,是我国第三大沙漠、第二大流动沙漠。“阿拉善”在蒙古语里,意为“五彩斑斓之地”。进入沙漠腹地,延绵不绝的沙丘、五光十色的海子,让人不由感叹大自然的壮美……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遗产地面积72万公顷,缓冲区面积89万公顷,主要保护内容为巴丹吉林沙漠分布最为集中的高大沙山、丘间湖泊等地貌景观,填补了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中没有沙漠类型的空白。

近日,记者跟随“文化中国行”采访团队,走进这片新晋世界自然遗产地,揭开这块自然珍宝的神秘面纱。

自然美学的“展示板”

秋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海莽莽、水天相映,景色壮美。来自山东烟台的游客王媛媛尽情领略着沙漠中的“五绝”——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古庙,她兴奋地说:“高耸入云的沙山、纯净的湖泊,是独一无二的美,太令人震撼了。”

从半山腰历经近1个小时的徒步攀爬,记者来到了有着“世界沙漠珠峰”之称的必鲁图峰。这是世界最高的沙山,海拔高度1611米,相对高度达460米。站在峰顶眺望,周围连绵起伏的沙丘如同金色的波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有的如新月般优雅,有的似金字塔般雄伟……

散落在沙山间的湖泊共有144个,宛如红、绿、蓝等璀璨的宝石,与沙漠形成鲜明的对比。苏敏吉林湖畔,水天一色。黄色的沙山、白色的古刹、绿色的植被,倒映在明镜般的湖面中,形成了独特的沙漠景观。

“独特的景观展现了非凡的自然美学价值,同时也完好地记录和反映了区域地质构造变动、气候变化、地貌演化乃至水文地质变化特征,是全球范围内研究沙漠发育和风沙地貌过程的代表性区域,也是值得全人类共同呵护的自然珍宝。”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党支部副书记、顾问刘强参与并见证了申遗工作的全过程。

自2017年启动申报开始,7年的时间里,该遗产地历经了中外专家的多重检验。最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这里满足世界遗产标准VII“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和美学价值的地区”,以及标准VIII“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重要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对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视,也展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自然遗产价值的认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宋峰表示。

地质演变的“记录者”

戈壁、风化穴、侵入岩、侵蚀峡谷、雅丹……多样的侵蚀过程展现了沙漠千百年来的形成过程,记录了沙漠动态的地质演变历史。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董治宝长期关注和研究巴丹吉林沙漠。20多年来,他每年都抽空实地开展科研,最多的时候一年来过4次,几乎走遍了这里的沙山,在每个湖泊都采过水样。

据董治宝介绍,巴丹吉林沙漠作为冷冬沙漠、流动沙漠,经过长期的干旱、大风、搬运等强烈的外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复杂多样的风沙地貌特色。丘间湖泊的沉积记录了该地古环境的变迁和内陆湖盆的地质演化过程。

此外,巴丹吉林沙漠部分湖泊水颜色呈现季节性变化,是个引人关注的自然现象。“红海子”达格图的湖水可谓一绝——因湖水矿化度高,从春季到冬季,呈现出浅粉、浅红、粉红、朱红、深红等不同的红色。夏季湖水呈现玫瑰色,还被称作“玫瑰湖”。董治宝表示:“颜色变化更增加了湖泊的美感,可以给巴丹吉林沙漠申遗加分。”

董治宝带领陕西师范大学研究团队以达格图盐湖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影像与实地观测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湖泊颜色季节性变化情况。研究团队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季节湖中结晶盐矿物组成以及湖水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检测,从湖水与沉积物两方面对湖泊颜色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对达格图盐湖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补充,为申遗成功作出了一定贡献。

“巴丹吉林沙漠里沙山和湖泊的成因及地质演变过程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但随着研究深入,我相信终会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实施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董治宝说。

遗产保护融入生活

一大早,在大沙枣海子,记者见到了阿拉善右旗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刘维斌。他正手持平板电脑,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系统上记录巡护数据。

每个月,阿拉善右旗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要翻越连绵起伏的沙丘,开展巡护作业。保护中心辖区管护区面积大、地形复杂且人烟稀少,工作人员至少要驾驶两辆车结伴同行,以便在沙漠中遇到困难时互相救援照应。

“我们在保证每月巡护1次的基础上,结合保护地疑似问题线索点位、绿盾点位等,核查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造成的图斑变化,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提高对沙漠生态系统的保护能力。”刘维斌说。

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任重道远、福泽后世,保护巴丹吉林沙漠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阿拉善右旗人民的行动自觉。

沙漠中还生活着50多户牧民,他们数代人生活于此并守护着自己的家园。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牧民李敬元在庙海子附近开了一家民宿,收入一直不错,去年他又新建了8个蒙古包用来接待游客。

“申遗成功,今年来这里旅游的人明显增多了。来这里玩儿的游客都是为了欣赏巴丹吉林沙漠的美景,所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也是我长期坚持的一件事。”李敬元说,看到垃圾随手捡起来,也已经成为当地牧民的普遍习惯。

让世界看到美丽中国

近年来,内蒙古加强对沙丘、湖泊、植被等自然价值和要素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建立健全遗产地监测系统和数据库,实现了遗产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今年,阿拉善右旗与全国50多家研学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结合巴丹吉林沙漠的自然景观、文化特色和生态价值,设计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引导更多人深入了解沙漠生态系统。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让世界看到了美丽中国,我们将通过做好地质遗迹保护、加强科研科普工作的创新力度、坚持保护管理并重、深化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提升自然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呼木吉勒图说。

此外,内蒙古阿拉善盟在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理念的基础上,统筹开发沙漠特色文旅业态、大力实施“旅游+”战略。

瞧,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阿拉善右旗举办的“巴丹100”系列赛激情开赛。赛车引擎的轰鸣声犹如激情的交响乐,回荡在大漠上空,赛车飞驰掀起的沙尘仿佛是一条黄色的巨龙在沙漠中舞动,威武而壮观,阳光、沙尘、赛车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本报记者 王美莹 高 平 王 潇 本报通讯员 王晓春)

项目统筹:本报记者 刘梦、陈海波、方莉

  • 相关阅读
  • 国庆假期首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3.3亿人次

      中新网10月2日电 据交通运输部微信公众号消息,2024年10月1日(国庆节假期第1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33126.8万人次,环比增长48.1%,比2023年同期增长0.9%,比2019年同期增长32.8%。其中:  铁路客运量214...

    时间:10-02
  • 政论片|伟大征程

      1954年9月,1200多位各地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齐聚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由此在古老而崭新的中国落地生根。这是中国历...

    时间:10-02
  • 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拳拳赤子心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80多年前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这颗心 炙热滚烫这份爱 深沉浓烈在舍身为国的英勇无畏里在日复一日的赤忱守护里在义无反顾...

    时间:10-02
  • 增运力、优服务 交通部门提升服务品质 多管齐下保障旅客有序出行

      央视网消息:国庆假期第一天,全国铁路迎来假期客流高峰,预计全天发送旅客超2100万人次,铁路部门增运力、优服务,确保旅客有序出行。   记者从国铁集团了解到,9月30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728.3万人...

    时间:10-02
  • 最是一抹中国红 家国同庆送祝福

      央视网消息:历史在砥砺前行中创造,辉煌在接续奋斗中铸就。10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全国各地群众齐聚一堂,共同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

    时间:10-02
  •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代代航天人把家国装在心里

    张润红是中国首位女性发射阵地“01”指挥员她说“当我坐在‘01’指挥员席位时我焦虑了,我紧张了就像你热恋追求了很多年的对象终于要答应你了你不激动?不紧张?因为源于真爱,所以你才激动”张润红认为“从无到有,...

    时间:10-02
  • 国家工业密码|那些年,我们不曾拥有的“红”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随后,毛主席按下升旗按钮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响起在万众瞩目下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中央冉冉升起但是那面五...

    时间:10-02
  •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是信仰,是力量

      山河披锦绣,盛世写华章。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迎着曙光,从广袤乡野到城市街巷,从雪域高原到鱼米之乡,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飘扬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飘扬在砥砺奋进的征程上。它彰显...

    时间:10-02
  • 中俄海警舰艇编队抵达北冰洋 现场照片来了!

      日前,中俄海警舰艇编队抵达北冰洋。这是中国海警舰艇首次进入北冰洋海域,有效拓展了海警远洋航行范围,全面检验了海警舰艇陌生海域遂行任务能力,为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海洋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台...

    时间:10-02
  • 中国海警舰艇首次进入北冰洋海域

      国庆期间,中国海警舰艇编队抵达北冰洋,与俄罗斯海警展开联合巡航,这也是中国海警舰艇首次进入北冰洋海域。中国海警执法员在海警梅山舰的飞行甲板上齐唱国歌,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9月21日起,中俄海...

    时间:10-0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