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尺素金声 | 北京地下水水位为何能连续9年“长高”?——从十个新数据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底座③

2024-10-05 18:59:42

点击查看原图

一滴泉水流出北京的新变化。

妙峰山下,北京市门头沟区陈家庄村的泉眼再次涌动汩汩清水。近年来,在北京已有81孔泉眼重现泉水叮咚景象。

泉是地下水的晴雨表。汩汩清水从地层涌流而出,成为地下水水位回升的直观体现。一组数据令人惊喜:今年6月1日至9月15日,北京降雨形成水资源量26.83亿立方米,地下水水位实现第九年连续回升。从2015年至今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累计回升13.14米,增加储量67亿立方米。

地下水是看不见的珍贵资源,兼具资源属性和生态属性,生产生活用水一刻离不开它,河湖畅流、草木繁茂同样需要地下水涵养。

北京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后天超载”,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国际公认的年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地下水一度成为主力水源,承担这座超大城市的日常运行。从曾经的过度开采、水位下降,到止跌回升,再到如今连续回升,北京地下水水位为何能不断“长高”?

点击查看原图

其一,这是“天帮忙”和“人努力”的共同结果。

降雨多是客观原因,让雨水能留得住,则靠“人努力”。2024年汛期,北京降雨量较常年偏多六成以上,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等水库拦洪率100%,城区厂网河一体化调度,“西蓄、东排、南北分洪”,让该流的流走,该留的留下,该渗的渗透。今年6月1日至9月15日,北京地下水储量较汛前增加14.2亿立方米。

地下水水位不断“长高”,离不开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水库、堤防、蓄滞洪区等工程体系更完善,蓄排引调协同配合,城市管网不断升级,海绵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在确保防洪安全基础上,收集、截留、下渗,雨洪资源有效补充地下水、改善城市水生态。

其二,这是外调水和本地水的科学调度。

缺水咋办?“外调水”帮忙。进京“南水”中的七成用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十年来,向北京调水超100亿立方米,越来越多的“南水”代替地下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这些本地水和“外调水”五水联调,多源共济水资源保障体系夯实了供水安全,让曾经过度使用的地下水“喘口气”。

多水源联调的背后,是水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南水北调等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发挥效益,沟渠塘坝等“毛细血管”不断延伸,国家水网畅通循环,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削峰补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其三,这是开源和节流的双管齐下。

解决水资源短缺,节水是根本出路。北京加强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管理,摸清机井家底,织密保护网。颁布实施《北京市节水条例》,推进生活、农业、工业、园林绿化、公共服务等领域节水。数字经济、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等高精尖产业蓬勃发展,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而究其根本,关键是用好新发展理念的“闸门”,是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京津冀地区是世界上地下水开发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强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推动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根本办法就是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把水资源当作“硬杠杠”,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地下水利用从无序开采变为科学管理。

视线拉长,从一地观一域。地下水水位之变,体现的是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了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的转变。高效用水,科学调水,精细节水,近10年来,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倍的情况下,我国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

用水方式连着发展方式,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任重道远。我们要坚持节水优先,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各地应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鼓励创新型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精打细算用好地下水,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

要坚持空间均衡,“一盘棋”统筹。立足我国夏汛冬枯、北缺南丰的基本水情,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区相互合作,凝聚合力,进一步优化国家水网,充分挖掘已建蓄引提调工程潜力,不断增强水资源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

要坚持系统治理,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从水里到岸上,护江河、治岸线、植林草、防风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让水循环更畅通、河湖更健康。

要坚持两手发力,进一步加强地下水监管,强化禁限采管理,划定红线。同时,深化水权、水价、水资源税费改革,用好“节水贷”等绿色金融工具,助力节水产业发展,激发经营主体参与节水工作积极性。

久久为功,精打细算,从严从细管好地下水,我们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珍贵的地下水资源。

  • 相关阅读
  • (中国新貌)四川绵阳:中国科技城展“硬核”实力

      中新社绵阳10月7日电 (王鹏 杨勇)位于中国西南的绵阳,古名“涪县”“绵州”,后因地处绵山之南,得名“绵阳”。绵阳是涪江在“天府之国”浇灌出的一片沃土,是古代蜀国连接巴国的水陆交通要冲,也是诗仙李白的故...

    时间:10-07
  • 黑土地上扶农助农的年轻人(青春派)

    图①:赵诗奇在农业科技园区智能温室内讲解特色花卉养护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报记者 方 圆摄 图②:姜灏在新技术示范田观察水稻长势及灌浆结实情况。 杨钧博摄(人民视觉) 图③:...

    时间:10-07
  • 农民画中赞丰收

    农民画《俏金秋》。 赵庆玲绘,刘燕提供 农民画《二十四节气宁波篇》。 余海君绘,刘燕提供 农民画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作者身份命名的画种,是生活的艺术。历史发展中...

    时间:10-07
  • 秋山淡墨写千峰(华夏博物之旅)

    马和之《月色秋声图》。 刘松年《秋窗读易图》。 萧照《秋山红树图》。 仇英《赤壁图卷》局部。 赵孟俯\书法作品《秋声赋》局部。 图均为...

    时间:10-07
  • 涵养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阳光气质(青春之声)

    不久前,巴黎奥运会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到访港澳,与社会各界广泛交流,受到热烈欢迎。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我国参加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不仅展现出青年一代自信乐观...

    时间:10-07
  • 从一座博物馆,感受稻田逐梦的力量

    上图:隆平水稻博物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陈列”展厅场景。 本报记者 杨 迅摄 下图:隆平水稻博物馆外观。 王志伟摄(人民视觉) 从湖南长沙上空俯瞰,浏阳河东岸的一座建...

    时间:10-07
  • “红苹果”正变成“金苹果”(新时代画卷)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时,勉励大家把苹果产业做得更大,并祝乡亲们的生活像苹果一样红红火火。 2015年2月,总书记回到...

    时间:10-07
  • 中国队包揽5个单项冠亚军

    本报北京10月6日电 (记者孙龙飞)6日晚,为期11天的2024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中国大满贯赛在北京首钢园落幕,中国乒乓球队包揽混双、男双、女双、男单、女单5个单项冠亚军。 当日,...

    时间:10-07
  • 塞浦路斯议长将访华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邀请,塞浦路斯议长迪米特里乌将于10月8日至13日率团访华。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07日 03 版)...

    时间:10-07
  •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音)

    面向未来,中国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以开放姿态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一箭八星”成功发射、“中国天眼”核心阵试验样机开工建...

    时间:10-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