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破圈”“增效”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侧记

2024-10-17 09:07:01

来源:光明日报

  “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新媒体传播就是要在‘一瞬间’建立起互动的受众关系”……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主流媒体带来崭新机遇和重大挑战。

  10月15日至16日,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举办,来自中央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网站平台、新闻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1000余人参会。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如何做强主流舆论,如何“破圈”“增效”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成为现场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探索主流媒体发展新机制

  如今,短视频、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新应用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主流媒体如何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的传播制高点?

  在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央媒负责同志,相关省份宣传部门负责同志,省级主流媒体以及高校主要负责同志,互联网企业负责人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分享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实现路径。

  “用政治能力引领新闻能力,用技术能力发展新闻能力,用运营能力支撑新闻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说。

  “技术为先,首先要懂,懂才能不犯错误;其次要用,用才能赶上时代。”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刘健认为,坚持技术赋能是主流媒体创新发展的生命线。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台长胡劲军看来,要以“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的精神,深入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为回答文化和科技“融合命题”,北京邮电大学提出并构建了一套面向中华文化系统性研究的文化计算大脑和文化资源大数据服务体系,助力新媒体事业发展。在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看来,推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对中华文化精神标识、价值内涵等的深度挖掘、关联分析和呈现展示至关重要。

  内容为王、扎根基层不能改

  “全媒体时代,我们说话的方式得改,文稿的调性得改,传播的视角得改,但有一点不能改:扎根基层不能改。”在大会主论坛上,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主任助理、高级记者杨川源分享了一线记者面对新媒体流量挑战的思考与感悟。

  2023年9月,浙江广电推出新媒体专栏《一瞬间》,主打“换个角度读理论”。一说理论就换屏的尴尬是主流媒体融合之路共同面临的困境,如何“长话短说”,把理论讲到群众心里?杨川源认为,关键是要转文风、转话语、转思路,让宏大的主题脱去厚重的外衣,让原本就从群众中来的理论,回到群众中去。

  内容创新如何寻找“突破点”?近年来,新媒体工作室成为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轻骑兵”。在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上,上线了“我的工作室”优秀案例库,多位嘉宾就相关案例进行了分享。

  “大主题软处理,先做概念转化,再做影像转化,先通情、再达理,才会有人愿意看、愿意听。”人民日报社“碰碰词儿工作室”负责人刘莉莉说。

  如何让正能量收获大流量,让主流价值真正破圈?光明日报社“进进工作室”负责人张进进认为,要用小角度讲大道理,用妙故事化硬题目,通过轻松有趣、接地气的表达拉近与受众的情感距离。

  光明日报社“进进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在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报道中推出了多部爆款产品,报道多次登上全国热搜。“新闻工作者要保持特有的思想性、学理性,通过多元化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让文化报道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张进进说。

  媒体融合加速向数智化转变

  “主流媒体的智能化转型,已经从散点式的技术创新转向全局性的媒体生态构建,媒体融合正在加速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变。”在本届新媒体大会“融合创新 智慧传播”技术应用论坛上,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提出,让AI更好地为媒体融合赋能,要建好人才队伍,拓展全媒体新业态,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通过虚拟技术打卡“月球”、与“数字屈原”对话、欣赏一场沉浸式互动文物展……中国新媒体技术展是中国新媒体大会主题活动之一,已经成为展示技术赋能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

  在本届新媒体技术展上,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传媒大学旗下国家重点实验室集体亮相,带来一大批前瞻性、创新性技术成果。

  在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展位的“数字月球”前,观众只需戴上VR眼镜,坐上“月球车”,便可身临其境“登上”月球,体验一场独特的星球旅行。

  “真实的互动体验源于数据和算法的协调配合。”该重点实验室数字全息工作室总监丁新珂介绍,项目依靠高精度高程数据,通过数字建模,精准复刻月球表面的复杂地形与真实环境。随后,通过研发的全向三自由度座椅,配合动感控制算法的设计与优化,最终为观众营造出一个真实又梦幻的月球探险空间。

  在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展位,老电影《雷锋》正以4K超高清的全新面貌与大家见面。“老电影面临胶片退化、受损严重等问题,实验室团队运用自研的双向着色算法,实现更加准确的上色效果,让老电影焕发新光彩。”该校博士研究生翟艳正向观众解答有关老电影修复的疑问。

  “目前,人工智能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方向。”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说,“它正颠覆性地改变着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流程,重塑着整个媒体业态。”

  (光明日报 记者 赵嘉伟 禹爱华 龙军)

  • 相关阅读
  • 美官员要求在半导体领域限制华为等公司 中方回应

      中新网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7日主持例行记者会。会上,有记者就美国官员要求在半导体领域对华为及相关公司进行限制一事,询问中方有何回应。  毛宁:我们一贯坚决反对美方泛...

    时间:10-17
  • 商务部回应中欧电动汽车关税谈判:磋商还存在重大分歧

      商务部17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发言人就中欧电动汽车关税谈判进程进行回应:目前为止,中方已展现最大诚意和灵活性,双方在一些领域已取得重要进展,但由于欧方始终未积极回应涉及中欧业界核心关切的问题...

    时间:10-17
  • 香港获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外交部回应

      中新网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 张素 谢雁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7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据报道,菲沙研究所发布《世界经济自由度2024年度报告》,香港在165个经济体中获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请...

    时间:10-17
  • 英国外交发展大臣拉米将访华 中方介绍对此访期待

      中新网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张素 郭超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7日宣布: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英国外交发展大臣拉米将于10月18日至19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在当天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

    时间:10-17
  • 报道称朝鲜明确将韩国定义为“敌对国家” 中方:关注半岛局势发展

      中新网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7日主持例行记者会。会上,有记者就报道称朝鲜明确将韩国定义为“敌对国家”一事,询问中方有何评论。  毛宁:我们也很关注半岛局势的发展。我们在半...

    时间:10-17
  • 石破茂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 中方敦促日方彻底同军国主义切割

      中新网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7日主持例行记者会。会上,有记者就日本首相石破茂以“内阁总理大臣”的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一事提问。  毛宁: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

    时间:10-17
  • 英国外交发展大臣拉米将访华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宣布:  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英国外交发展大臣拉米将于10月18日至19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时间:10-17
  • 《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谈判在中国香港特区圆满完成

      中新网10月17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2024年10月14日至17日,《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公约》)第五届谈判会议在中国香港特区举行。会议圆满完成了《公约》谈判,并决定于2025年在香港特区择期举办《公约》...

    时间:10-17
  • 蔡达峰会见2024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交流参访团一行

      中新网北京10月17日电 2024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交流参访活动15日在北京启幕。当晚,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会见了交流参访团一行。民进中央副主席高友东陪同会见。  蔡达峰首先代表民进中央和叶圣陶研究会...

    时间:10-17
  • 《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中英文)》(2023)发布

      中新网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 谢雁冰)《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中英文)》(2023)近日发布。该报告由中国法学会组织撰写,这是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连续16年向国内外发布。  报告全文共14部分,约6.3万字,全面系统...

    时间:10-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