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2024-10-31 08:44: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开幕式现场。
  本报记者 伊 霄摄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现场的图片展板。
  会务组供图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现场,与会嘉宾在体验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拍照打卡功能。
  孙文萱摄(人民视觉)

  “AI之夜”现场,数字人苏轼与主持人互动。
  人民网记者 任峰涛摄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开幕式现场,与会嘉宾在认真聆听。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开幕式现场主席台全景。
  会务组供图

  10月25日,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由人民日报社主办,主题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除主论坛外,同时设置“新域新质、塑造深融格局”“数据驱动、创新智媒业态”两个平行分论坛,并举办“AI之夜——奔跑吧!AI中国”等主题活动。

  与会嘉宾齐聚一堂,交流融合经验,展望未来趋势,探讨改革路径。大家纷纷表示,主流媒体要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坚持改革创新,促进融合升级,提升传播效能,努力开创媒体融合发展新局面,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勇于变革,有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提升能力,牢牢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要善于学习,不断提升改革创新本领。

  壮大主流舆论,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与会嘉宾表示,要坚持不懈筑牢亿万网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用更加生动鲜活的表达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努力把内容做得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根本目的是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莫高义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说,要着力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信息渠道权威、采编队伍专业、制播流程规范等优势,综合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形式制作新闻产品,打造更多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精品佳作,让党的声音成为网络空间的最强音。要着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围绕社会热点话题主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围绕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关切。

  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各主流媒体努力加强内容建设,以更新形式、更好内容做好正面宣传,让网络空间的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近期创新推出一批有网感、有时代气息的融媒体作品,屡屡“破圈”。对此,人民日报社社长于绍良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日报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主流舆论占领主战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舆论支持。

  论坛上,人民日报社打造的体系化学理化经济宣传融媒体品牌栏目——“高质量发展故事汇”正式上线。人民网总编辑赵强介绍,栏目建设包括视频节目、数据库、多形态出版物3项重点工作。视频节目邀请权威专家学者,采用“大地演讲”形式,融合虚拟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通过系统性的学理阐释,揭示经济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经济思想和理论内涵。

  “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是媒体融合发展目的所在,是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魂之所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兢说,推动深融合、推进新变革,中国记协将切实承担起团结引领广大新闻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新闻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坚持融合发展正确方向,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在媒体融合建设中尤为重要。

  “上海是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表示,上海将创新国际传播新方式,统筹推进全领域全平台全流程的多主体国际传播工作,在国际舆论场敢于亮相、善于发声,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将开拓国际传播新渠道,密切全球媒体的常态合作,深耕国际社交媒体平台,推动纪录片和影视剧的海外播出,以更多符合国外受众需求的精品节目,推动中国声音和上海故事漂洋过海。

  注重技术赋能,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深度互嵌,深刻影响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

  主流媒体如何拥抱新技术、抓住发展机遇?

  新华通讯社党组成员、副社长刘健说:“我们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探索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运用于新闻生产的全流程,自主研发200余项智能化工具运用,打造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融合生产引擎;积极推动服务创新,围绕全媒体传播深化供稿线路改革,构建起多语种、立体式、全媒体、全球传播矩阵。”

  “当前,媒体科技成为提升舆论引导力、实现系统性变革的重要牵引力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CGTN总编辑范昀表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贯穿视频生产的全流程。总台强化科技赋能,打造了《简牍探中华》《寻古中国》等文化精品节目,以技术力量再现历史、放飞想象、震撼视听。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总台将持续深化“5G+4K/8K+AI”的格局,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新技术的应用,有时也会给信息内容安全带来冲击。如何做到有效监管?

  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总工程师孙蔚敏说,由于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高度“逼真”,很多时候分不清是“真”是“假”、是“人”是“机”,这直接冲击着媒体传播特别是新闻报道的价值底座。为回应社会关切,国家网信办在去年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又制定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及配套标准,对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标识予以规范,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推进平台变革,建立健全适应全媒体发展的工作机制

  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各主流媒体如何建立健全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让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科学,从而让内容生产更加丰富多样、信息传播更加精准有力?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必须以全方位、深层次机制创新为牵引。”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承说,浙江着力抓好五大机制建设:一是传播平台培塑机制,集中资源推进省市县三级融媒体改革,打造潮新闻、Z视介传播平台等。二是一张网联动机制,创新打造全省融媒体传播大脑技术底座。三是效果评价机制,推出媒体融合指数,推动全省媒体同台竞技,互学互鉴。四是一体策划机制,持续优化重大主题策划、新闻报道联动。五是激励保障机制,党委政府从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孙尚武说,要加快生产传播流程再造,有效整合各相关部门的采编力量,不断完善全媒体报道机制。要注重建强融合传播矩阵,持续做大自主建设运营的网站、客户端等互联网平台,积极拓展全球性及区域性海内外社交媒体,全力拓展传播渠道。要大力推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健全科学考核体系,引导媒体从业人员更加重视传播力和影响力。

  推动媒体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除了要对现有的传播媒介、产品体系进行变革,还要加快向数字化管理转换。对此,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李鹏说,川观新闻不断推动实现智能采编、业务审批等的数字化,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深度重构,有序、按需深化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全流程应用。

  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表示:“面向未来,我们将坚持以先进技术驱动媒体转型,建立健全适应全媒体时代的组织领导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形成更加完备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链条。”

  服务发展大局,推动网上网下向上向善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

  在舆论场上激浊扬清,共同维护良好网络生态,是主流媒体的应尽之责。国家民委道中华文宣平台负责人、中国民族报社总编辑闫永说:“在舆论场上有一些错误的史观、民族观,还需要去澄清、去消除。我们通过开设‘正道’专栏,刊发多篇文章,有效澄清了一些错误的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和错误的民族观。”

  各大媒体对网上热点问题,力求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发力,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

  当前,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格外重要。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齐东向认为,作为传统主流媒体之一,经济日报要切实提升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主力军。齐东向介绍,经济日报构建地方调研、产业调研、企业调研、热点话题调研四驾马车,推出一批来自基层一线反映客观实际的深度报道,不仅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现实解释力、实践引领力、理论说服力,也传播了地区部门、行业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鲜经验。

  近年来,不少地方通过媒体平台走红“出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贵州“村超”走红网络,当地文旅等特色产业获得巨大发展助力。对此,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说,贵州总结提炼运用新媒体开路、传统媒体跟进,新老滚动、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融媒体传播“打法”,打造小切口、有温度、暖人心、小温暖宣传产品,推动形成“村超”“村BA”千亿级的流量。此外,贵州还深化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让党的声音下得去、能听懂,群众需求上得来、能解决。

  河北推出“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系列报道,唱响“未来之城”的律动,描绘“千年大计”的图景。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常斌表示,河北利用廊坊经洽会、吴桥国际杂技节等平台,打造省级对外宣传新阵地,让中国文化和价值理念更加闪亮、更加动人。同时,河北还推出“河北惠企利民政策通”等产品,把新闻信息服务触角向财经金融服务、社会公共服务、文化消费服务等领域延伸,让群众更加便捷地搭乘数字快车,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31日 10 版)

  • 相关阅读
  • 安徽:分类精准普法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2024年全国网络普法行收官站10月29日在安徽合肥启动。10月30日,采访团走进合肥市行政机关、检察机关、高校、企业等地,深入了解当地持续推进分类普法、精准普法、网络普法,加快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创新做法。  ...

    时间:10-31
  • 顶级实验室丨揭秘太空生活的必备装备!看人因工程如何助力航天员太空生活

      10月30日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并与空间站组合体  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两个乘组航天员会师太空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辉煌成就的背后  人因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发挥了重要作用 ...

    时间:10-31
  • 关键技术“部分领跑”、完整自主知识产权 一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

      我国自动化码头已建和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  记者从交通运输部10月3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自动化码头已建和在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今年还将持续推进一流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自动化码头建设改造。  ...

    时间:10-31
  • 中国海军辽宁舰、山东舰编队首次开展双航母编队演练

      中新社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 李纯)记者10月31日从中国海军方面获悉,近日,中国海军辽宁舰编队圆满完成年度远海实战化训练,安全顺利返回母港。  训练期间,编队转战黄海、东海、南海等多个海域,开展实战背景...

    时间:10-31
  • 深秋为何还会有强台风?气象专家解读

      中新社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 陈溯)今年第21号台风“康妮”的中心已于10月31日14时前后在台湾省台东县成功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48米/秒,强台风级),预计“康妮”将于31日晚进入台湾海峡,以...

    时间:10-31
  • 【军事】中国国防部:几件美制武器无法改变两岸军事力量对比态势

      中新社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 李纯)“几件美制武器无法改变两岸军事力量对比态势,更阻挡不了中国终将统一的历史大势。”在中国国防部10月31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回答美对台军售有关问题时...

    时间:10-31
  • 东西问|梁云:这处中亚古墓地为何汇聚七种文化因素?

      中新社西安10月31日电 题:这处中亚古墓地为何汇聚七种文化因素?  ——专访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拉巴特墓地发掘现场负责人梁云  中新社记者 边峰 阿琳娜  月氏是曾经生活在中国西北的游牧民族。西汉...

    时间:10-31
  • 中国“天关”卫星:有何科学成果?为何命名“天关”?如何国际合作?

      中新网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天关”卫星)在轨交付仪式暨成果发布会,10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行,“天关”卫星首批科学成果、“天关”卫星命名正式对...

    时间:10-31
  • 东西问|韩真:《咏春》“舞动”英伦

      中新社伦敦10月31日电 题:《咏春》“舞动”英伦  ——专访中国舞蹈编导韩真  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经过连续12场演出后,深圳原创舞剧《咏春》海外巡演伦敦站日前圆满收官,该剧在英国掀起了一股来自中国...

    时间:10-31
  •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捍东一审被控受贿2.45亿余元

      中新社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从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获悉,10月31日,湖北省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捍东受贿、滥用职权、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案。  公...

    时间:10-3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