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远山的回响丨秦岭山下,看“宝藏乡村”如何吃好“流量饭”

2024-11-23 14:34:07

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

村庄中,汗水滴下种子发芽

远山里,忘我耕耘,希望在茁壮

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

记录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

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天清气朗,位于秦岭北麓的西安市鄠邑区景色如画。环山公路沿线的村庄里,村民们也正适应“新生活”。

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村民都龙琴正在“家门口”的西餐厅工作(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48岁的都龙琴是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的农民。前半辈子一直务农的她,如今也干起了“洋火”事。在“茜茜公主的花园”西餐厅摆弄起刀叉,用现烤披萨招待着八方来客。

还有“嫂子咖啡师”宋迺红、“田野手艺人”刘明侠……如今,过“时髦”日子的喜人变化在村里并非个例。

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

一方山水,不仅饱了游客眼福,也富了山脚下的原住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村民”来到这里游玩、创业、生活。

“乡创客”

把青春挥洒在乡野中

闲暇时光,约三两好友在朴素典雅的书屋品尝手冲咖啡,身后秦岭山脉的蜿蜒轮廓清晰可见……位于鄠邑区栗峪口村的土锤咖啡店,是十里八乡居民都知道的网红店。

土锤咖啡店标语(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2019年,游客身份的海归博士王绘婷被栗峪口村的生态所吸引,和团队成员将废弃的石粉厂重新进行设计改造,“土锤咖啡”由此诞生。

乡土和时尚两种元素撞击。这家以原真生态、原乡风情、原味生活为卖点的咖啡店备受关注,开业后迅速走红,吸引着西安及周边市民争相打卡。

“从抖音上刷到了这家店,来了感觉装修风格比较新颖,氛围很好。”从市区驱车一小时余,家住西安市灞桥区的“95”后李晨兴喜欢来这里拍照打卡。

“村咖”是一种尝试,更是一个开端。在一杯咖啡的引流下,2020年至今,1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创客先后来到栗峪口村创业。这些年轻的“新村民”被称为“乡创客”。

“乡创客”们把青春挥洒在乡野中,山泡茶、阿喵茶餐厅、乡村机车茶饮等创业项目带动乡村周边业态不断延伸,“唤醒”了乡村的消费潜力。

栗峪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军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从创建“美丽、整洁、和谐、生态、宜居”村庄做起,先后争取3000多万元改善基础设施,硬化道路,安装路灯,用“颜值”筑巢引凤,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通过旅游消费带动,让这个传统村落的村集体经济乘势而上。据统计,栗峪口村2023年全村游客量突破40万人,村集体收入达到52.6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达2.39万元。

在距离栗峪口村不远的蔡家坡村,同样吃上“流量饭”的“90后”农家面馆主理人盛颖欣正招呼来自西安与北京的游客落座。

农家面馆主理人盛颖欣正在接待游客(央广网实习记者 李奕宏 摄)

“妈,4份面条,少放盐。再拌个野菜!”“我们这儿的野菜、面粉都是我们当地的,保证让你们吃到地道的农家味。”盛颖欣脸上露出笑容。

在鄠邑区政府的谋篇布局下,自2018年起,蔡家坡村通过举办“忙罢艺术节”,乡土变为艺术空间,田野化为展演现场,乡村美、生态美、艺术美,美美与共。

村子美了,游客多了。在西安开咖啡店的蔡家坡村村民盛颖欣对“家门口”的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其实下这个决定也纠结了近两年的时间,不知道能不能赚钱。最后我发现我们村虽然游客多,但是业态很少,基本上游客在我们这儿观光结束后,就都去隔壁栗峪口村消费了。”2023年年底,盛颖欣下定决心回到老家。在区政府的介绍下,联合西安美术学院的学生一起将自己的宅基地加固整修、重新设计后,开办了一家面馆。

走进店内,缝纫机、土炕、中药材老柜子等老物件在充满设计感的空间内陈列,又土又新潮。

“真是没想到,回家开店收益超出我的预期。国庆假期7天的时间,店内营业额就达到了2万元。平时的话,每个月也会给家里带来近3万元的收入。”盛颖欣告诉记者。

“其实,许多年轻人内心都有建设家乡的干劲。鄠邑区政府给了如此广阔的‘舞台’,我相信只要肯努力,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路子。”如今,盛颖欣带着老婆孩子跟年逾花甲的父母同住,家里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美丽乡村的无限活力和潜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扎根乡村,不断赋能乡村建设,真正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

“正是秦岭这片独一无二的土地,赋予了蔡家坡无与伦比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艺术之美。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21.6万元,跃升至2023年的约80万元。”鄠邑区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秦卫东感慨。如今,村里已有200多人投身旅游业,享受着绿水青山带来的丰厚回报。

西安市鄠邑区统筹城乡要素,带动理念、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农村汇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空心化”严重的村庄在优良生态和创业要素加持下,成为城市近郊游的“宝藏乡村”。

“数字游民”社区

打造理想生活“栖息地”

清晨的阳光洒下,城市早高峰的喧嚣还未结束,在绿水青山之间,山泡茶主理人胡轩铭正带领着鄠邑区栗峪口村的“数字游民”打八段锦,用另一种节奏开启新的一天。

栗峪口村的“数字游民”正在打八段锦(受访者供图)

“数字游民”是指在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的时代背景下,不需要办公室等固定工作场所,通过互联网即可完成工作并获得收入的群体。

“在‘剪鸭村’居住的有B站博主、小红书博主、抖音博主,我们称之为‘候鸟式的居民’。”胡轩铭说,希望能够让“数字游民”成为乡村生活深度的体验者和参与者,为乡村振兴带来年轻活力。

胡轩铭口中的“剪鸭村”寓意减掉你的压力,“剪鸭村”的“数字游民”社区取名为“秦托邦”。在大多数“数字游民”的眼里,这里是兼顾生活与工作的理想“栖息地”。

“每天都是‘两点一线’,穿梭于高楼大厦。经常要加班,压力比较大。”计算机专业的小姑娘卢含玉是一名“00后”,刚毕业在一家位于上海的互联网大厂工作。3月,她辞掉了工作找到一份Web3开发工作,正式成为了一名“数字游民”。

6月份,卢含玉通过互联网了解并来到了“剪鸭村”。一起养小猫小狗,在大自然中来一场徒步旅行,参加村里的电音节……在卢含玉看来,在村里的生活舒缓了自己的压力。

卢含玉在村里打卡拍照(受访者供图)

“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给我传授了非常多如何一边旅居一边工作的经验。也认识了很多前辈,给我推荐了很多代码工具,十分受用。”卢含玉在这里认识了新朋友,也得到了成长。

“平时我们也会组织一些活动,例如面艺手工大赛、飞盘游戏、橄榄球比赛、乡村集会、才艺展示等,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业余生活更丰富。”胡轩铭介绍道。

在鄠邑区的乡村,不仅有充满诗意的生活空间,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数字游民社区的成立,更是架起了人与乡村的桥梁,让有想法、有技能的创业者在乡村有事可做,提供新机遇。

秦托邦创意市集(央广网实习记者 李奕宏 摄)

“葡萄西施 酸甜适口 就为萄你欢心”“生活需要仪式感 而我只能给你新鲜感”……在社区一楼大厅的农产品公益展销平台,张贴的就是来自广东湛江的数字游民小花生设计的助农海报。

在这里,数字游民们盘点各自技能,挖掘产品、沟通农户、策划创意,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帮助村民实现致富增收。

“来这里旅居的游民也会产生一些消费,例如购买农产品,在民宿留宿等,也会给村民带来收益。”秦托邦数字游民共创社区主理人荊雨轩说。

作为陕西地区的第一个“数字游民”基地,自5月份开启内测以来,“秦托邦”数字游民社区接待了来自陕西本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新疆等地的110余名数字游民。

目前,已经有3位入住的数字游民表示要在栗峪口村尝试乡村创业,创业项目涉及乡村养老社区、潮流块根植物、按摩养生等三个方向。为乡村经济注入全新活力,点亮乡村振兴的璀璨星光。

打造“移民漏斗”

将能力和人沉淀到乡村

在鄠邑区栗峪口村,还有一位“新村民”王羽。大家都叫他“大羽”哥。

脚踩平衡车,拎着大水壶,“村EO”王羽穿梭于村里的街巷中。几年前,来自武汉的王羽在一家科技企业担任管理职位。如今,在鄠邑区政府的引进下,他跟“新村民”们一道投身于“乡村事业”。

王羽接受采访(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我们将‘剪鸭村’定义为城市人生活的‘第四空间’。当人想离开城市的时候,哪里的乡村对他来说有朋友、最温暖、最舒适,这就是我们想打造的乡村。”这几年,王羽用实际行动构建着自己的理想乡村。

在鄠邑区政府的利好政策和王羽的努力下,经过两年的发展,栗峪口村成为了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便利且有新业态聚集的“网红村”。但是王羽觉得,乡村振兴需要持续不断的“内驱力”,而非短暂的改变。

近几年,王羽去了全国各地近100余个乡村考察调研。在王羽看来,他正带领团队探索一个可复制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型。

“当大家把希望的火种在乡村点燃,自然而然就会将资源汇聚起来。但所有汇聚的载体,全部都是‘人’。”在考察调研之后,王羽认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如何把人留下来?王羽希望在栗峪口村打造一个“移民漏斗”,将人才“沉淀”在乡村。

土锤咖啡等网红业态吸引来“游客”,游客对村庄产生兴趣后转化成旅居在这里的“游民”,经过充分的了解和体验后,游民们产生创业、定居的想法。

青年乡创客服务中心(央广网实习记者 郭靖泽 摄)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鄠邑区政府打造了“鄠邑区青年乡创客服务中心”“西安市乡村人才市集”“西安市人才交流中心”和乡创项目孵化基地,吸引更多创客走进乡村。

“土锤咖啡”长期稳居抖音西安榜榜首,机车茶饮“ 山泡茶”成为机车发烧友的聚集地,“阿喵茶餐厅”“六艺斋”等成为网红打卡地……鄠邑区引进各类人才打造56个乡村消费新场景。

西安市鄠邑区还启动了农村后备力量培养三年行动,分期培养乡村建设人才600名。组织100名干部主动投身乡村振兴一线,配备一批旅游村长、规划村长、科技村长,为乡村振兴凝聚合力。

“要用三产带二产、一产,努力争取让喜欢乡村的市区人民把乡村当作第二家园,推动城乡融合。”王羽说。

近两年,鄠邑区全体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全市第一。

“下一步,我们在现在的基础上计划再改造6间乡村民房,提供免费装修和租金给村民。加大线上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年轻人知道我们这个地方。”荊雨轩介绍。

未来,随着乡村青年人的施展才华、实现梦想“舞台”不断扩大,届时将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游”到鄠邑。“新村民”的到来,正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带来年轻活力。

监制:赵净

策划:郭俊秀

记者:张伟 侯凯奇

视频:侯凯奇 李奕宏 郭靖泽

  • 相关阅读
  • 福建沙县小吃走进台北西门町 将在台开设门店

      中新社台北11月23日电(记者 路梅)闽台小吃交流嘉年华23日在台北西门町举办,来自福建的烹饪师现场制作沙县小吃供民众免费品尝。台湾创鑫生机集团获得沙县小吃商标在台湾的代理权,将在台开设沙县小吃门店。  “选...

    时间:11-23
  • 重庆綦江:凝心聚力 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新网重庆11月23日电 题:重庆綦江:凝心聚力 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 李雪  “助力教育提质有我在”“助力医疗提速有我在”“助力乡村振兴有我在”……2023年11月,来自綦江区各级各部门相关工作...

    时间:11-23
  • AI连线运动会丨最炫民族风开幕式当“燃”出彩

    11月22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海南三亚开幕。开幕式有哪些创意节目?主火炬点火有哪些精妙构思呢?AI数字人连线最前方,带你身临其境感受开幕式的震撼。独特的文化魅力,激情四溢...

    时间:11-23
  • 7大类遥感共性产品和星图云开放平台发布 空天信息服务触手可及

      中新网北京11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4年年会暨创新成果发布会11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7大类21项定量化遥感共性产品和“星图云开放平台”,7大类遥感共性产品也通过该平台...

    时间:11-23
  • “中美民众对话”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

      中新网北京11月23日电(国璇 范航)20日至23日,“中美民众对话”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以“探寻前行之路”为主题,邀请来自中美两国学术、商业、社会和文化等多领域人士,以对话形式探讨两国民众如何增进相互理...

    时间:11-23
  • 低空经济、情感计算等63条词语入选2024学科研究前沿热点词

      中新网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 孙自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1月23日发布2024年度学科研究前沿热点词,包括低空经济、情感计算、非遗国潮、蓝色药库等在内,9个学科领域共计63条名词术语入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

    时间:11-23
  • 首次参赛 港澳代表团盼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

    中新社三亚11月23日电(记者 李雪峰)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2日晚在海南三亚开幕,首次参赛的香港代表团和澳门代表团当日受访表示,此次运动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希望通过与各族...

    时间:11-23
  • 万人说新疆|西木西木的另一面

    阿布杜塞米·努尔艾力是新疆的一位自媒体博主,西木西木是他的网名。2015年出演《石榴熟了》第一季得到关注正式成为演员,后连续出演《石榴熟了》2-6季被全国粉丝喜爱。他常在影视剧中以又帅又大条的形象出现,因他帅气和...

    时间:11-23
  • 近百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相聚江西赣州 发现“世界橙乡”之美

      中新网赣州11月23日电(刘力鑫)正是一年脐橙飘香时。22日晚,“寻美江西·橙乡有约”新的社会阶层网络人士赣南行活动在江西赣州启动。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齐聚“世界橙乡”,开启探寻赣鄱大地秀美自...

    时间:11-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