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探寻细胞深处的奥秘(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5-02-13 08:48: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张辰宇在做实验。

  受访者供图

">

  张辰宇在做实验。
  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张辰宇,1966年10月生,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生物医药的基础和应用,长期从事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的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细胞外小RNA”,证明其具有与蛋白质、细胞内核酸迥异的作用方式和生物功能,开辟了相关研究和应用新领域;系统证明细胞外小RNA的医学价值,相关产品实现技术转化。

  

  2024年6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南京大学张辰宇团队的“细胞外小RNA原创发现、功能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从在国际上率先发现“细胞外小RNA”、证明其具有特殊的生物功能,到创新以细胞外小RNA图谱为基础的疾病诊断范式、不断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几十年来,张辰宇从无到有找到了全新的科研领域,不断拓展人们对生命科学的认知。

  怀着浓厚兴趣开启科研之路

  1966年,张辰宇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祖父、祖母、母亲都是教师,父亲张乃通是我国著名通信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辈对科研的热爱,深深影响着他。

  1982年,张辰宇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接触临床专业后,张辰宇发现了生命科学的魅力,并产生浓厚兴趣。此后,他前往国外深造。在10多年留学过程中,他接受了严格的现代生物医学研究训练,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1年,张辰宇放弃了国外顶尖学术机构的职位,回国就职于南京大学。他说:“我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就是以国家利益为重。”2002年起,张辰宇出任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并启动了自己在国内的研究。

  RNA是把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信使”。上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RNA也有蛋白质的部分功能。在研究中,张辰宇发现,在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里有一种线粒体上的蛋白,能够检测到完整的信使RNA,却检测不到对应的蛋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此,张辰宇带领团队查阅了国内外各种资料,并开始在实验室里做相关研究寻找答案。2003年,国外的一个学者发现,哺乳动物细胞中有这种非编码小RNA,只是阻止了蛋白质的翻译。张辰宇意识到,这很有可能解释了此前他在研究中的困惑。

  2004年起,他着手带领团队验证。实验证明,先前的想法没有错: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中的特异小RNA抑制了该蛋白质的翻译表达。这也是国内最早开展的小RNA研究。

  大胆猜想开辟全新领域

  在验证猜想之后,张辰宇又继续把研究往更深入推进,不断探寻细胞深处的奥秘。当时,学界认为,RNA分子不能在细胞外环境稳定生存,从而不具有生物学功能。然而,通过对小RNA进化规律的深入分析,张辰宇大胆提出猜想:会有小RNA在细胞外稳定存在,并具有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吗?

  但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许多人都认为几乎不可能。

  2007年,张辰宇开始带领团队验证猜想。有团队成员曾质疑:我们是不是在沿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科学的真相需要在研究中不断探寻。”张辰宇鼓励团队成员。随着第一个实验的成功,大家信心倍增。

  2008年,张辰宇团队在国内生物学期刊《细胞研究》杂志发表关于“小RNA可在人类和动物的血清和血浆中稳定存在”的原创发现,引发了学界轰动。由此,张辰宇及团队开创的“细胞外小RNA”生命科学新研究领域,被《自然》杂志称为是“改变生物学研究范式”的发现和研究。

  “还有太多的谜题等待着我去解开。”有了阶段性成果,张辰宇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带领团队埋头做研究。在他们的坚持下,“细胞外小RNA”这个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新领域,朝着生物前沿探索方向不断深入。

  “回头想想当时的那个猜想,与其说是灵感一闪的结果,不如说是一步一个脚印、环环相扣的过程。”张辰宇说,科学研究本就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原创性、颠覆性的发现刚开始难免会引发争议,只要成果立得住脚,渐渐就会被大家所接受。

  推动更多成果转化落地

  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展厅玻璃柜中,记者看到一个小方盒。张辰宇介绍,这是他们团队科研成果落地的第一个产品:诊断试剂盒。

  “生命科学研究有其特殊性,要将‘从0到1’的原创发现转化为对医学有帮助的技术产品,才能让百姓受益。”张辰宇说。

  2011年,张辰宇团队绘制出首个基于细胞外小RNA的人类疾病图谱,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疾病诊断新范式——通过检测特定血清中的小RNA浓度和表达谱,来诊断疾病、预测疾病的转归与复发,判定用药的精准疗效。张辰宇还带领团队研发出“新一代小RNA”体内递送技术,使得相关成果的大规模临床应用成为可能,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已获批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研究正朝着实际应用不断迈进。

  做科研,搞转化,还要处理教学与行政工作。时间如何分配才能统筹兼顾?

  “其实,科研、教学与学院管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对立和排斥的。”张辰宇从自身科研经历出发,鼓励学院更多教师做好基础研究、促进成果转化、重视人才培养。

  “过去20多年,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发展非常快。”回望走过的科研之路,张辰宇骄傲地说,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在找到真正感兴趣领域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世界科研格局,“作为中国科学家,我们正不断开辟新领域、拓展新课题,为提升我国综合科研实力作出积极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3日 06 版)

  • 相关阅读
  • 贵州省安顺市委原一级巡视员徐德祥接受审查调查

      中新网2月13日电 据贵州省纪委监委消息:贵州省安顺市委原一级巡视员徐德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贵州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时间:02-13
  • 贵州省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刘健接受审查调查

      中新网2月13日电 据贵州省纪委监委消息:贵州省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刘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贵州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时间:02-13
  • 最高检:当前涉税犯罪呈现规模化链条化职业化等新特点

      中新网2月13日电 据最高检微博消息,2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厅厅长杜学毅表示,近年来,最高检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从严打击虚开骗税等涉税犯罪,打击质效不断提升。但当前打...

    时间:02-13
  • 最高检:为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中新网2月13日电 据最高检微博消息,2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厅厅长杜学毅表示,证券期货违法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不仅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传统交易类犯罪多发,而且欺诈发行、违规披露、背信损...

    时间:02-13
  • 最高检:加大对趋利性执法司法问题整治力度

      中新网2月13日电 据最高检微博消息,2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厅厅长杜学毅介绍,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针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发出书面纠正侦查活动违法通知6500余件次,对涉企刑事案件...

    时间:02-13
  • 最高检:截至2024年11月已依法对集中遣返缅北涉诈人员批捕4万余人,起诉2.9万余人

      中新网2月13日电 据最高检微博消息,2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厅厅长杜学毅表示,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6.7万余人,同比上升58.5%。最高检积极开展打击治理涉缅北电诈犯罪专项行动...

    时间:02-13
  • 台湾写真:领略古法生新奇——台中雾峰三代陶艺师的两岸足迹

      中新社台中2月13日电 题:领略古法生新奇——台中雾峰三代陶艺师的两岸足迹  中新社记者 路梅  50年前,台中雾峰农家青年蔡荣祐为了补贴家用而学习捏陶,不期然开启了台湾现代陶瓷艺术的时代;其子蔡兆庆受父亲影响...

    时间:02-13
  • 专项行动整治春节网络环境 网信部门累计处置账号9.7万个

      “清朗·2025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启动以来,网信部门迅速部署、狠抓落实,强化排查处置,抓好督导整改,督促重点网站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针对挑起极端对立、炮制不实信息、宣扬低俗恶俗、鼓吹不良文化、违法活...

    时间:02-13
  • 计划满 任务重!今年中国航天这些“首飞”值得期待

      今年,中国航天将保持高密度发射,可以说是“计划满、任务重”。中国航天人在这个新春将如何起跑?  2025年:  中国空间站将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  我国的小行星探测任务——天问二号将启航;  多型新研...

    时间:02-13
  • 天津、河北检察机关已对“油罐车运输食用油”案提起公诉

      中新网2月13日电 据最高检微博消息,2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厅厅长杜学毅介绍,2024年,最高检依法加大对危害食药安全犯罪重大敏感案件的督办指导力度。指导天津、河北办理“油罐车运输食用油”案件,主动商...

    时间:02-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