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025-03-07 08:28: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数据来源:政府工作报告

">

  数据来源:政府工作报告

  5%左右,这一目标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发展规律

  本报记者  丁怡婷  孟祥夫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设定,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与可能。”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说,这一目标符合中国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从客观需要看,无论是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还是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变化,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都需要5%左右的经济增长作为支撑。“没有一定的增速,扩大就业、防范风险、提高收入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委员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与近几年经济增速、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都作了充分衔接。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认为,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突出了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鲜明导向,也起到了提振预期和信心的作用。

  沈丹阳说,从中国发展实践和各国经验看,能不能实现发展目标,一看发展态势,二看能力条件,三看支撑政策。综合这几方面因素,对实现今年的增长目标充满信心。

  自身有实力。2024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了130万亿元,这些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在30%左右,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力人才资源等诸多优势条件,具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黄群慧委员说。

  创新有活力。从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到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火爆出圈,从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上线运行到CR450动车组样车发布,技术接连上新;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7.7%,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业持续焕新。魏琪嘉认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等带来的“乘数效应”,将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政策有效力。黄群慧委员认为,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落地显效,特别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还提出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传递出积极信号,有助于畅通经济循环。

  改革有红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魏琪嘉认为,随着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多项举措落地,将释放更多政策红利,持续激发社会创新创造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各类有利条件持续积累,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本报记者  葛孟超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湖北经济学院院长方洁委员说,从取向上看,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将连续实施了14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全社会传递清晰有力的宏观政策信号。从力度看,今年赤字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为经济稳定增长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提振市场信心。”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主任金鹏辉代表说,今年要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在总量上,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在结构上,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当前,人们对教育、医疗、养老等越来越关注,强调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顺应了百姓期待。”方洁委员说,今年经济政策聚焦惠民生、促消费,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等,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连线

  去年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这些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是对去年政策思路的延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提高赤字率将为逆周期调节提供更大的支出强度,增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可以更好满足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经济建设的资金需求。组合使用好多种政策工具、打好政策“组合拳”,将更好发挥财政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作用。

  ——杨志勇(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内需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本报记者  齐志明  韩  鑫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是更高效率促进经济循环的关键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曲永义委员认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激发内需更大潜能,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去年以来,我国部署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给老百姓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全国政协常委、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认为,应加强科技创新,增加优质供给,优化消费体验,改善消费环境,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助力消费市场扩容提质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说,从发展阶段看,我国正处在人均GDP从1.3万美元向2万美元迈进的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释放的需求潜力很大。从供给条件看,我国的要素资源市场丰富广阔,产业体系完备,交通物流体系强大。“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陈昌盛说。

  连线

  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较2024年增加了350亿元,支持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好政府投资关键作用。实现有效益的投资,一方面,要从完善投资决策机制、优化央地分工、创新投融资方式、强化风险约束等方面着手,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通过加强政府引导、优化投资环境、加大融资支持等方式,积极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杜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动能积厚成势  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本报记者  刘温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代表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工业领域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加快推进。新材料让纺织产业价值链向高攀升,数字技术赋能钢铁产线“更聪明”,无人驾驶助力深井采矿安全高效……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盘。翟刚代表表示,科技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传统产业想要在当下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积厚成势。“过去一年,我们顺利完成51次发射,将190余个航天器送入轨道,我国自己的空间站常态化稳定运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技能工人徐立平代表说,应进一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连线

  2024年,我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不断涌现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创新指数排名位居全球第十一位,是近年来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扩大5G规模化应用”。下一步,要把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任务,持续扩大新技术供给、提升新产业规模、优化新动能布局,瞄准技术前沿、面向未来布局,加快构建以前沿科技创新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刘泉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积极稳外贸稳外资

  本报记者  欧阳洁  王崟欣  杨梦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这体现了我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代表说。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在开放条件下进行。

  “开放就在我们身边。”田轩代表说,“周末下班去中国”成为国际出游新风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看到了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我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很深的感触。”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胡东方代表说。

  胡东方代表认为,更加开放的中国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也让中国企业在参与全球市场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竞争力。应稳步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着力拓展中间品贸易,进一步加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同时,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推进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赋能,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建设高水平数据开放平台。

  连线

  去年我国外贸实现进出口43.85万亿元,对外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增大。当前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因素依然稳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将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各类开放平台作用,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进一步培育外贸增长新动能,找准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促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发展。

  ——张格萍(北京海关关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07日 06 版)

  • 相关阅读
  • 张树新委员:螺蛳粉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销全球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副总经理张树新7日在北京接受采访时介绍,西部陆海新通道这条全新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正加速延展,柳州螺蛳粉等小产业也借此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

    时间:03-07
  • 王毅谈美所谓“印太战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谢雁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7日在北京就美方所谓“印太战略”表示,其挑起事端,制造分歧,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当天举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中国...

    时间:03-07
  • 上海统战系统搭建青年干部成长锻炼平台

      中新网上海3月7日电(范宇斌)近年来,上海市委统战部坚持干部队伍建设“一盘棋”思维,积极搭建青年干部成长锻炼平台,已开展三批统战系统青年干部实践锻炼工作。  第三批青年干部实践锻炼工作于2024年7月启动,为期一...

    时间:03-07
  • 叶正波建议:探索设立“数据特派员”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邵燕飞 鲍梦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此项工作如何进一步细化推进?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主委叶正波7日接受中...

    时间:03-07
  • 全国人大代表黄建波:平潭将丰富台湾免税商品市场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龙敏)福建平潭将继续大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新活力。全国人大代表、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主任黄建波6日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说,平潭将丰富台湾免税...

    时间:03-07
  • 中国科学家最新科研成果打破钙钛矿电池“短命”魔咒

      中新网上海3月7日电 (记者 许婧)北京时间3月7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侯宇教授、杨双教授等在知名期刊Science(《科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率先揭示了新型光伏不稳定性的关键...

    时间:03-07
  • 浙江省省长:坚持做到政府服务“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柴燕菲 邵燕飞 王逸飞 郭其钰)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浙江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刘捷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该省将从三方面进一步推动创新浙江建设。他强调,浙江...

    时间:03-07
  • 王毅:对达成“南海行为准则”充满信心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谢雁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7日表示,在中方推动下,“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进程正在加快,我们对达成“准则”充满信心。  当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邀请王毅就“中国外交...

    时间:03-07
  • 王毅: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 今后更绝无可能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谢雁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7日在北京表示,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过去不是,今后更绝无可能。  当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时间:03-07
  • 王毅答中日关系:借台湾生事,就是给日本找事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谢雁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7日就中日关系作答时说,与其鼓吹“台湾有事,日本有事”,不如谨记,借台湾生事,就是给日本找事。  当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邀请王毅就“中国外...

    时间:03-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