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025-03-07 08:28: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数据来源:政府工作报告

  国家统计局

">

  数据来源:政府工作报告
  国家统计局

  “两个增长”同步  传递发展温度

  本报记者  刘温馨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居民收入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暖心的民生答卷绘就幸福底色。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这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德才委员表示。

  “发展是增收的前提,增收是发展的动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调、同方向,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深刻体现。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会越来越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承哲代表表示。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民生和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发展是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物质基础。2024年我国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就业、物价保持稳定,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了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民生和发展相互牵动、互为条件,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有效对接、良性循环。比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其中包括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这既能带动商品消费增长,又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推动银发经济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加快发展,既开掘新的发展空间,又让老人乐享晚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介绍。

  另一方面,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织密民生保障网。

  收入是民生之源。杨德才委员认为,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出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强化对企业吸纳就业的支持,让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同时要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

  “接下来,应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就业容量大的行业领域,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王承哲代表说。

  找份好工作、学到新技能、看病上学更方便……一件件一桩桩,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黄汉权表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民生持续改善,助力扩内需、稳增长、促发展,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拿出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激发全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

  促进充分就业  提高就业质量

  本报记者  葛孟超  张  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要完成今年这一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要求我们拿出硬举措,不断挖掘新潜力,以更大的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市长马洪海代表表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总量依然庞大,就业总量压力仍将存在,要立足比较优势和自身产业结构,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持续促进就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马洪海代表介绍,中卫市将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和稳定就业,聚焦脱贫人口、农民工等群体,分类实施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

  “开展劳务协作、打造劳务品牌,是促就业的有效举措,为解决重点群体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马洪海代表说,“接下来,我们将用好这一经验,建立覆盖面更广的劳动力资源库,加强与东部省份沟通协作,打造‘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全链条就业服务模式,进一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让大家伙儿走得出、留得下,回得来、干得好。”

  连线

  随着转型升级扎实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涌现,相关部门应立足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接下来,要瞄准行业发展所需,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要锚定“培训谁”“谁培训”“培训什么”等问题,创新激励机制,采取数字化技术,提高培训针对性、实用性,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此外,还要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接下来要着力优化就业创业服务,精心组织各类招聘活动,加强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持续提升供需对接效率,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

  ——庞诗(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与政策评价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

  饭碗一起端  责任一起扛

  本报记者  常  钦  张文豪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中国粮油学会副理事长、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代表说,这一目标传递出了明确信号,就是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大力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在高起点上完成今年目标,要付出更多努力,采取更扎实有效的举措。”李成伟代表说,要坚持藏粮于地,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护好“饭碗田”。要坚持藏粮于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向科技要产能、要质量、要效益。

  “粮食安全不仅是量的保障,更是质的升级。”李成伟代表说,要顺应消费趋势,满足各类农产品有效供给,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方面进一步发力,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连线

  粮食一头关系着百姓民生,一头连着国家安全。极端天气频发、国际粮食供应链面临极大不确定性,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长期存在,这要求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这要求各地区都要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无论是主产区,还是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算好长远账,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同时,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健全粮食主产区奖补激励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保护好种粮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饭碗端得更牢。

  ——李军(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扩大普惠养老服务

  完善养老事业  发展银发经济

  本报记者  申少铁  胡婧怡  杨彦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扩大普惠养老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许多实打实的举措,回应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现实需要和热切期盼。“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年群体的关心和重视。”辽宁大学副校长李宇鹏委员说,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能有效促进银发经济发展。

  中国移动辽宁公司总经理刘宏志代表建议,在城市,可依托智慧社区建设,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清洗、助浴、助餐、医疗等服务,实现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一体化。在农村,可依托数字乡村建设,设立村级养老服务站,通过邻里互助、配送资源共享等方式,健全乡村养老体系。

  李宇鹏委员建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养老机构建设运营,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落实税收减免优惠等政策支持。加强职业培训,设立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完善职称评定体系,吸引专业人才。

  连线

  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3.1亿,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加。建议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优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让老年人能有优质养老服务。此外,还应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丰富养老服务场景,释放养老消费潜力。

  要加快适老化改造,合力共建老年友好型环境。一方面,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支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在社区、商场、养老院等不同场景加强新技术应用,提升老年人适应数字社会的生活能力。

  ——原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

  双向奔赴  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丁志军  邓剑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在不断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同时,能充分释放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代表表示。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贺海东代表说,接下来,要抓紧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加快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加强城市洪涝治理等。“我们将持续开展城市治理,疏通‘拥堵点’、畅通‘微循环’,建设城市绿道、口袋公园,让城市环境宜居、群众生活舒适。”

  贺海东代表建议,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比如,呼和浩特市开展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延伸覆盖工程,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

  连线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要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县域是城乡联系紧密的地区,有条件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要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促进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彭超(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07日 07 版)

  • 相关阅读
  • 外国专家看两会:透过经济、外交、科技、环保议程了解中国

      2025年全国两会日前拉开帷幕,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多名外国专家近日表示,非常关注经济、外交、科技、环保等领域的议程,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中国问题专家甘思德(Scott Kenne...

    时间:03-07
  • 四川省委书记:四川在全国科技和产业版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单鹏 岳依桐)7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四川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向在场媒体记者简要介绍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表示,四川在全国科技和产业版图中...

    时间:03-07
  • 世界看两会丨外媒:中国创新密集井喷

      近来,“中国智造”的含金量不断提升。国际媒体认为,中国创新正在经历密集井喷。  英国广播公司:不仅仅是在我们手机上,中国正在许多其他科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看看汽车业,中国已经超越了传统汽车制造业国家,(出口)销...

    时间:03-07
  • #中国台湾省#热搜爆了!台湾艺人纷纷转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7日在两会记者会上回应质疑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论调。王毅表示,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过去不是,今后更绝无可能。  随后,中央广播...

    时间:03-07
  •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诚达:传承好中华文化 积极搭建文明互鉴桥梁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崔白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诚达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道教界要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守护者、弘扬者的责任,讲好中国道教故事,以开放、包容、平等的文明...

    时间:03-07
  • 郭毅委员:关注智慧中药房,解决群众“药”紧事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刘军)上午在村里看门诊,下午在家中就能收到煎好的中药;儿童吃的中药更适口,害怕“大碗喝药”的病人减药量不减药效……随着智慧中药房的推广使用,上述场景正在变为现实。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

    时间:03-07
  • 浙江省欧美同学会成立人工智能专委会 集成海归创新力量

      中新网杭州3月7日电 (郭其钰)3月7日,浙江省欧美同学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在杭州成立,旨在为浙江乃至全国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归国留学人员,搭建学习交流、项目合作的平台,以促进人才汇聚、智慧碰撞和资源共享。  该...

    时间:03-07
  • 广州市台协青委会举行第七届干部就职仪式

      中新网广州3月7日电 (记者 郭军)广州市台资企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台协青委会”)第七届干部就职仪式7日在广州举行。  广东省台办副主任方涛,广州市台办主任、一级巡视员曾卫东,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

    时间:03-07
  • 纪念孙中山逝世百年 马英九倡两岸合作振兴中华

      中新社台北3月7日电 (记者 杨程晨)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7日在台北举行。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在会上发言时说,两岸虽社会制度不同,但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互助合作、振兴中华。  马...

    时间:03-07
  • 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商业航天如何抢抓机遇?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郭超凯 郎朗)“商业航天”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连日来引发行业从业者热议。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和行业专家指出,这不仅凸显了中国对商业航天的重视,也标志着这一新兴产业正...

    时间:03-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