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助力“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大数据观察)

2025-03-12 08:5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核心阅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

优质粮食,事关种粮农民增收,也呼应着消费升级新需求。2017年首轮优质粮食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各地推进粮食优质优价,粮食供给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本期报道通过三则种粮故事,展现产粮大省吉林在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上的深入探索。

“以前没想过,咱黑土地里长出来的玉米棒这么受欢迎,都卖到国外了。”这是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友刚的感慨。

“让好米变名米,让名米卖好价。”这是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返乡创业青年金君的追求。

“向土地要粮是有限的,向科技要粮是无限的。”这是吉林镇赉县大屯镇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志国的体会。

这些心声的背后,是粮食生产领域提升品质、创建品牌、依托科技的三则故事,也是吉林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缩影。

2017年,财政部与原国家粮食局共同启动优质粮食工程;2021年,《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印发,提出“十四五”时期重点开展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吉林和全国各地一道,努力实现粮食丰产,推动优质粮食走进千家万户,让“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更足。

选好种  种好粮

玉米畅销海内外

农嫂食品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穗穗玉米经过脱皮、清洗、灭菌、蒸煮、装箱等流程,成为等待销往市场的产品。

公司成立于2012年,专注玉米生产。创立初期,规模小、没名气,玉米根本卖不上价。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也是我们发力的重点。”刘友刚说,为提升玉米品质,公司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吉林鲜食玉米优质品种试种推广”项目建设,新品种“吉农糯9”实现规模化生产。此外,统一化种植、科技化管理、精细化加工,也让玉米口感更好、产量更高。

好品质带来好口碑。“以前种植面积只有二三十公顷,每年最多能卖100万穗玉米。现在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合作社、农户共同致富,种植面积达到2000公顷,每年卖七八千万穗玉米。”刘友刚说。

农嫂食品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研、种、产、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食品加工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8万吨,年总产值2.5亿元。公司研发了鲜食果穗、真空果穗、速冻玉米粒、甜玉米汁、玉米面等30多类产品,解锁鲜食玉米的更多吃法。公司还不断开拓销售渠道,产品远销22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吉林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近238万亩,产量达24亿穗。吉林省连续多年在公主岭市建设吉林省中高端鲜食玉米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优选省内外近600个品种错峰种植,优化品种结构,筑牢发展根基。鲜食玉米团体标准、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相继出台,助力产业健康发展。

提品质  创品牌

大米有了身份证

光东村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吗西达”品牌大米就从这里走出。“吗西达”在朝鲜族语中的意思是“好吃、美味”。这个美味大米的故事,要从多年前说起。

出国留学后选择回到家乡的光东村青年金君,在村里办起有机大米农场,成立了大米加工公司,尝试带领乡亲们走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耕种方式。“以前,大米基本是在本地销售,好大米卖不上好价钱。”金君说,经过思索,他们找到了突破方向——创立品牌。

品牌和品质密不可分。金君请来农技专家,改良水稻品种,米粒变得更精、更细、更香。他还申请了100万元贷款,扩建厂房、购买先进的水稻加工设备、扩大种植规模。

科技的助力不容小觑。“现在,我们用无人机施肥,精准又高效,还用上了物联网监控系统,土壤温度、湿度等数据都会实时展示在农场中控室的大屏幕上。田里有啥问题,都逃不过科技的‘火眼金睛’。”金君介绍,目前自己的家庭农场经营着300多公顷水田,统一选种、统一育苗、统一插秧、统一管理、统一收割,为本村以及周边村的许多农户提供了增收机会。

“以前每斤大米卖3元,现在村里共有7种大米出售,便宜的每斤卖6元,贵的每斤卖二三十元。农闲时节,大家还能到农场打零工。收入高了,越干越起劲!”光东村党支部书记金宪说,近几年来,农旅融合给村里带来了活力,不少游客都会特意买些村里产的大米。村里还和省农科院合作种植多个品种的水稻,力争让粮食更优质、卖出好价钱,也让大家吃上更美味的放心粮。

2024年,吉林省按照“突出品质,层级分明”的原则,开展吉林大米分级分类,遴选出首批100款吉林大米名录产品,授权使用“吉林大米身份证”。现在,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近1300万亩,年产量达136.4亿斤。

靠科技  促增收

盐碱地上稻花香

在吉林省西部,有片约百万公顷的盐碱带,镇赉县就坐落于此。这片曾经“种啥啥不长”的土地,现在成了吉林省水稻生产第一县。优质稻米靠什么种出来?靠科技。

30多年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坚持在镇赉县嘎什根乡进行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攻关研究、试验和推广,让水稻在这片盐碱地上扎根。

“我们日子好了,离不开一代代省农科院专家的付出。这些年,我们的大米越种越好,要感谢马博士。”任志国说。

马博士名叫马巍,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2014年,马巍来到嘎什根乡,推动盐碱地改造以及耐盐碱水稻品种筛选工作。

“第一代科学家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第二代科学家解决从低产到高产的问题。”马巍说,他们这一代科学家则聚焦“优质优价”,在保证水稻产量、提高水稻质量的同时,帮助农民节本增效,让农民在“以稻致富”这条路上走得更加踏实。

近年来,镇赉县逐步推进有机水稻生产,不断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我们利用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实现了一田双收、一水两用。”任志国说,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合作社还承担了优质水稻新品种种子繁育工作,每年为合作社增加近100万元的额外收益。

“我们从品种和技术两方面入手,对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技帮扶。”马巍说,他们将选育的优质水稻品种提供给合作社试种,筛选出适宜当地大面积种植的优质水稻新品种,帮助合作社实现水稻品种更新换代。目前,应用新技术的水稻田平均每公顷产量提高10%以上,稻米品质也大幅提升。

(人民网记者王海跃参与采写)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12日 07 版)

  • 相关阅读
  • 海关、移民、民航多部门协同发力 进一步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

      中新网3月13日电 据海关总署网站消息,近日,海关总署会同国家移民局、中国民航局等部门统筹发展和安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助力航空口岸客货运输、国际贸易发展...

    时间:03-13
  • 国资委发布9户中央企业13名领导人员职务任免

      中新网3月13日电 据“国资小新”微信公众号消息,3月13日,国资委发布9户中央企业13名领导人员职务任免消息。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陈文健任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不再担任中国铁路工...

    时间:03-13
  • 中使馆回应新西兰安全情报局散布虚假信息

      中新网3月13日电 据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驻新西兰使馆发言人就新安全情报局散布虚假信息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新安全情报局负责人最近在出席活动时,称中国在太平洋地区将经济同安全合作挂钩,制造...

    时间:03-13
  • 警示教育大会后多人被查,有人主动投案

      中新网北京3月13日电(李京统)3月10日,云南省曲靖市召开了正风肃纪警示教育大会。同日,曲靖市罗平县纪委监委发布消息,罗平县教育体育局财务基建科科长米良宝主动投案。  3月11日,曲靖市纪委监委刊文披露,米良宝是在...

    时间:03-13
  •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卢勇接受审查调查

      中新网3月13日电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监委消息,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卢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时间:03-13
  • 最高检发布指导性案例 聚焦民间借贷、赠与合同纠纷等民事裁判监督

      中新网3月13日电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消息,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第五十六批指导性案例。该批指导性案例聚焦民事生效裁判监督,集中阐释民事检察办案贯彻落实“三个善于”、加强调查核实以及做实依法精准监督的实...

    时间:03-13
  • 杭州青荷驿站送出真心实意“见面礼”

      杭州青荷驿站送出真心实意“见面礼”  7天6晚免费住 年轻人先安身再求职  7天6晚免费住,这是杭州送给前来求职的年轻人一份真心实意的“见面礼”。  近年来,杭州城市人口呈现持续流入态势,中心城区人口突破100...

    时间:03-13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44批指导性案例

      中新网3月13日电 据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消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44批指导性案例。全文如下:法〔2025〕3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发布第44批指导性案例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

    时间:03-13
  • 以“三个善于”做实高质效办好民事生效裁判监督案件

      以“三个善于”做实高质效办好民事生效裁判监督案件  ——最高检民事检察厅负责人就第五十六批指导性案例答记者问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聚焦民事生效裁判监督这一主题,发布第五十六批指导性案例。民事生效裁判...

    时间:03-13
  • 台湾音乐合伙人“跨海”创业 融合两岸教育优势

      中新网福州3月13日电 (郑江洛)步入福州市“台青第一云家园”基地内,台湾青年南静恩与俞婉萱共同创办的音乐教育机构“五方集”琴声悠扬。十余年间,她们从初到大陆时的“零起点”开始,在大陆开创独有的音乐教学法,云上...

    时间:03-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