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体育仲裁更专业 解决纠纷更高效

2025-03-14 05:52:00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工作人员进行模拟仲裁。

  文亚雄摄(新华社发)

">

  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工作人员进行模拟仲裁。
  文亚雄摄(新华社发)

  前不久落幕的哈尔滨亚冬会上,由国际体育仲裁院(CAS)选派的3名仲裁员组成特别仲裁庭,来处理和解决赛时体育纠纷。范铭超是其中唯一一名中国籍仲裁员,他介绍:“引入体育仲裁,已成为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惯例。”

  对大众而言,“体育仲裁”听起来熟悉又陌生。说熟悉,近年来体坛备受关注的多个争议事件,让体育仲裁频频见诸新闻;说陌生,体育仲裁如何“断案”、有何效果,成为很多人的疑问。

  用时多久?

  常规仲裁一般时限为3个月,特别程序只需24小时

  案例一: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冰球项目资格赛举办前夕,17名青少年运动员因注册、参赛资格纠纷无法参赛。应赛事主办方邀请,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启动特别程序,在24小时内宣布结果,作出了支持17名青少年运动员参赛的裁决。

  2023年2月11日,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的体育仲裁制度成为现实。迄今为止,该委员会已受理近百起案件。

  委员会成立后审结的第一个案件,就是解决十四冬冰球项目资格赛参赛资格纠纷。“这一案件从审理到最终裁决,引发社会关注,为我国体育仲裁实践迈出第一步。”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委员兼新闻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通力律师事务所律师吴炜说。

  快,是审理该案件的显著特点。常规仲裁一般时限为3个月,而特别程序只需24小时。“午饭后我们就进入审理,一直持续到晚上八九点钟。”吴炜回忆,“双方充分陈述,在庭审调查最后阶段还递交了新材料。”由于大量竞技体育纠纷发生在竞赛过程中或举办前,为了不影响当事人参赛,解决这类纠纷必须高效、专业。一般情况下,裁决结果会迅速作出,而裁决书则在之后呈现。

  在世界体坛,体育仲裁制度由来已久。从1984年国际体育仲裁院建立,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首次设立奥运会临时仲裁庭,体育仲裁制度不断发展。

  作为国际体育仲裁院的仲裁员,吴炜已有十几年的相关经验。“随着竞技体育商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参赛资格、青训补偿、商业赞助、纪律处罚等纠纷日趋增多,体育仲裁逐渐成为国际上解决体育纠纷的主流方式。”吴炜说。

  中国体育仲裁制度建设不断加快进程。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专设体育仲裁章节。2024年12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仲裁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承担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日常事务性工作。

  以前,我国体育纠纷主要依赖体育组织内部纠纷解决机制,一些争议事件久拖不决造成当事人利益受损。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委员兼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仲裁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范铭超表示:“现在有了权威的体育仲裁机构,裁决过程得以更贴合法律法规。”

  “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法治进步是题中应有之义,体育仲裁是展示依法治体成效的重要制度实践。”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仲裁中心主任丁涛说。

  谁来仲裁?

  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当事人可选定仲裁员

  案例二:某国内足球俱乐部解散,多名青少年球员与俱乐部陷入合同纠纷,面临无球可踢的风险。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在转会窗口期及时开庭审理并作出裁决,帮助球员及时转会。

  “这起案件案情较为复杂,涉及的当事人比较多。”丁涛介绍,如果不能及时在转会窗口关闭前解决归属问题,这些青少年球员至少得推迟一年进入其他职业球队,不但经济利益受损,还会影响职业发展。

  仲裁庭组成后第一时间开庭审理,并以最快速度作出裁决。据介绍,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双方当事人可分别选定一人,第三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三名仲裁员是首席仲裁员。最终裁决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如果不能形成多数意见,则以首席仲裁员意见为准。

  “严谨高效办实事,体育卫士暖人心”——锦旗上的话,表达了这些球员及其家人对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的肯定。

  独立、公正、专业、高效,是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的服务理念。在官网上,当事人可通过办案大厅完成在线立案、上传证据、选择仲裁员等多个步骤。“很多体育纠纷都有时效性,网络平台让案件审理更加高效、便捷。”丁涛表示。

  在范铭超看来,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好比最高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对中国体育领域的各类纠纷处理有重要指导作用。

  “通过一次次仲裁,让运动员和各体育组织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和公正,从而更懂法、更守法。”范铭超说。

  有何效果?

  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案例三:某地方体育协会处理比赛纠纷时对一名运动员作出处罚决定,但决定送达方式不合规,运动员提出申诉,双方最终诉至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委员会虽然支持了处罚结果,但在裁决书中明确指出协会处理案件时的程序瑕疵,促使其整改。

  中国体育仲裁制度目前还处于积累案例和经验的阶段,急需一批专业的体育仲裁员。目前在册的102名仲裁员中,超2/3是法律界人士,另外近1/3是体育领域专家。

  吴炜认为,一名优秀的体育仲裁员要有较高的综合能力,不但要有扎实的法律理论基础和实务经验,更要对不同体育项目有深入了解,“仲裁员不是裁判员,要懂规则但不能仅依赖规则,审理案件要从合规性和合法性全面判断。”

  专业仲裁队伍的建立、案例和经验的积累,促进了体育仲裁制度的执行。范铭超指出,把握好“体育”和“法律”之间的平衡点,是体育仲裁令人信服的关键,“体育仲裁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体育仲裁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除了把案子办实,维护各方合法权益,还可以通过案件审理发现体育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行业发展予以规范和引导。比如,某地方协会的处罚决定仅在微信群等渠道发布,并未直接送达当事人,当事人从微信朋友圈得知自己被处罚后,提出申诉。“经过调查,我们支持该协会的处罚结果,但也促使该协会及时调整协会章程和运行程序。”丁涛说。

  另一方面,我国运动员对体育仲裁制度日渐熟悉,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国际体育法治环境,维护自身权益。

  丁涛坦言,如何进一步提高仲裁质量和效率、提升公信力、加强对体育仲裁机构的司法监督,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去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能顺畅运行的体育争端解决机构并不算多。迈向国际一流的过程中,中国体育仲裁机构必须坚持长期主义,帮助社会各界逐步形成体育法治观念。”范铭超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14日 14 版)

  • 相关阅读
  • 中央空管办部署开展防范无人机扰航工作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记者叶昊鸣)针对多地出现的无人机干扰民航航班运行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民用运输机场及周边区域安全防控工作,经报中央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审批,中央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近日会同...

    时间:03-14
  • 外交部:北京会晤是中俄伊为推动伊朗核问题政治解决的有益尝试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记者温馨、朱超)伊朗核问题中俄伊北京会晤14日举行并发表联合声明。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北京会晤是中、俄、伊为推动伊朗核问题政治解决的有益尝试。中...

    时间:03-14
  • 哈萨克斯坦第一副总理斯克利亚尔将访华并举行中哈合作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14日宣布: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邀请,哈萨克斯坦第一副总理斯克利亚尔将访华,并于3月18日同丁薛祥副总理共同主持召开中哈合作委员会第十二...

    时间:03-14
  • 斐济议长将访华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邀请,斐济议长吉托科将于3月16日至22日率团访华。 ...

    时间:03-14
  • 检察机关依法对刘星泰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记者14日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星泰涉嫌受贿一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检察院审...

    时间:03-14
  • 检察机关依法对刘星泰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记者14日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星泰涉嫌受贿一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检察院审...

    时间:03-14
  • 央行:实施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经济参考报》3月14日刊发记者向家莹采写的文章《央行:实施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择机降准降息》。文章称,3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重申“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时间:03-14
  • 教育部部署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

      记者3月14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抓住春季开学后促就业工作攻坚期,以“聚力拓岗优服务,春季攻坚促就业”为主题,在2025年3月至4月深入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

    时间:03-14
  • 中消协发布调查报告:“售后保障”连续5年最受关注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记者赵文君)中国消费者协会14日发布2025年度“共筑满意消费”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表现中“售后保障”连续5年最受关注,超六成消费者认为消费环境...

    时间:03-14
  • 检察机关2024年起诉制售伪劣商品犯罪2.1万余人

      记者3月14日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4486件7716人,起诉10855件21404人。检察机关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生产、销售伪劣...

    时间:03-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