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侗歌婉转  蜡染多彩  侗寨迎客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2025-03-19 08:0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侗族妇女在扎染侗布。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

  侗族妇女在扎染侗布。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侗族大歌表演现场。

  卢忠南摄

">

  侗族大歌表演现场。
  卢忠南摄

  侗族琵琶歌表演现场。

  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

  侗族琵琶歌表演现场。
  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景色。

  罗京来摄(人民视觉)

">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景色。
  罗京来摄(人民视觉)

  青山环抱,流水潺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处处皆景:小青瓦、坡屋顶、花格窗,古色古香的吊脚楼错落有致;河流旁、花田间、小巷里,身穿民族服饰的侗族人来来往往。

  始建于北宋的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婉转千年的侗族大歌、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承载记忆的木构鼓楼,在肇兴侗寨,民族文化生机勃勃。

  侗族大歌

  “让更多人听到我们的歌声”

  “春天到,春意浓,千树万树绿葱葱,布谷鸟儿声声唱,布谷布谷快播种……”这首侗族大歌名叫《布谷催春》。侗寨为背景,田园为舞台,村民们身着盛装、整齐列队,用婉转动听的歌声,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饭养身、歌养心,对侗族人民来说,唱歌和吃饭同等重要。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主要模仿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没有文字和乐谱,全凭口传心授。”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团长钟声丽说,侗族大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多声部合唱音乐,歌词押韵、曲调优美,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民间艺术,更蕴含着侗族人民的智慧。

  在黎平县,每个村寨都有侗族大歌队,逢年过节都会表演,侗寨里的孩子从小就跟长辈学唱。得益于特殊的环境和浓厚的氛围,侗族大歌代代传唱,生生不息。

  “我们必须主动作为,担起传承的责任,让更多人听到我们的歌声。”每逢旅游旺季,钟声丽都会带领团队到肇兴侗寨等景区表演,空闲时到各个村寨传授、培训,“这些年当地对侗族大歌的扶持力度很大,还有专项资金支持。传承人每年都能获得经费补助,不仅能做好传播推广,还能吸引更多人加入传承队伍。”

  2022年5月,黎平县启动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工程,拨出专项资金用于侗族大歌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和传承人培养、培训等,目前已出版《侗族大歌记忆》、《侗族大歌集成》(十卷)等书籍,培养各级代表性传承人236名。

  “我们在各个村寨建有侗族大歌传唱阵地,鼓励村民参加活动,同时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熏陶。”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大才表示,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县精心培育“村歌”品牌,参与的歌队有上百支。为完善侗族大歌保护传承机制,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制订了《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行动计划》;黔东南州也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整合各方资源,唱响侗族大歌。

  侗寨鼓楼

  看到鼓楼就能看到家乡

  登高眺望,最耀眼的莫过于鼓楼。对于侗族人来说,看到鼓楼就能看到家乡。侗寨鼓楼一般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仅肇兴侗寨就有5座鼓楼。这里既是击鼓聚众、议事会商的会堂,也是社交娱乐、节日聚会的场所。

  先起鼓楼后立寨,鼓楼是侗寨的地标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负责建造木构建筑的师傅,被称为掌墨师。建设鼓楼不仅是侗寨的盛事,更是掌墨师彰显手艺的时候。

  “不用画图纸,整体的构思都在脑海里。”57岁的肇兴镇纪堂村村民陆德怀便是一名掌墨师。建造一座鼓楼,掌墨师仅凭一个墨斗盒、一把测量尺、一把细竹刀,就可以在打点画线之间,精准标示梁、柱、椽、枋、板等结构部件,没有丝毫偏差。待组装拼接完成,不仅严丝合缝,而且线条流畅,可长年不斜不朽。这是陆德怀的拿手绝活儿,他27岁便当上掌墨师,鼓楼、风雨桥……他经手的木构建筑,遍布十里八乡,不下百座。

  “整座鼓楼不用一颗钉铆,完全靠榫卯衔接。”只需勘测地基数据,陆德怀就能快速在脑海中形成鼓楼结构,估算所需木材,再将各部件尺寸、榫卯位置、大小等用墨线标示,最后交由木匠加工。

  修建鼓楼,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再小的鼓楼,大部件也有上百个,所有部件上千个,都是一个一个弹墨定型制作的。”陆德怀说。

  如今,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力度逐渐加大,掌墨师的发展空间逐渐拓展,越来越多人投身其中,为这门传统技艺注入新的生机。

  侗族文化展示中心

  “我们有保护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是许多游客来到侗寨游览的第一站,它就像一个时光宝盒,将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汇聚在一起。”讲解员嬴勇秀介绍,2014年,侗族文化展示中心建成,其中的侗文化展厅被当地人称为“侗族文化博物馆”,展出侗族的习俗、服饰、建筑技艺、戏剧音乐等。

  “在头饰上,只有肇兴的侗族人民会戴羽毛,为什么?”嬴勇秀常常将这个问题抛给游客。待游客猜测一番,她将答案娓娓道来:“肇兴在侗语里意为‘白鹭歇息的地方’,所以头饰上的羽毛既体现我们对白鹭的喜爱,也表明我们来自哪里。”

  嬴勇秀还经营着一家旅行社。她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跟团游,“他们强调体验感,对有文化特色、能深度参与的项目更感兴趣。”嬴勇秀观察到,近七成游客会自发到侗族文化展示中心参观,于是她将这里列入旅行社产品线路。

  这些年,嬴勇秀帮助村里培养了不少年轻讲解员。对于肇兴侗寨的村民来说,这里不是一个景区,而是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有保护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自豪感。人人参与,我们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侗族大歌就会一代一代传下去。”嬴勇秀说。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省份,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近年来,贵州提出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其中就包括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工程,推进非遗进校园,建设民族文化传承阵地,打造文化生态保护区与特色村寨,持续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蜡染和刺绣

  传统手工艺变成新生计

  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10余年的发展,2024年收入达1800多万元,带动上百个村的村民增收。事业刚起步的时候,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也没想到能有今天的发展。

  早年间,陆勇妹当过幼儿园老师。她注意到,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村里许多小孩跟着老人长大。如何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从小在染坊长大的她立刻想到了侗族传统手工艺——蜡染和刺绣。

  2013年,陆勇妹在村里开了一家蜡染店,次年又成立了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初合作社只有7人,现在已经有218人了。”陆勇妹介绍,合作社通过组织各村绣娘进行生产,带动绣娘增收,“年用工需求在1200人次左右,去年我们发放了近800万元的工资。”

  如何让传统手工艺变成新生计?陆勇妹选择让传统手工艺服务市场需求,过去做衣服,现在可以做布艺玫瑰花、杯垫和包包等,还可以为客户定制产品。

  经营合作社10余年,陆勇妹和社员们培训了3000余人次,许多社员开了自己的蜡染店。“只有大家都通过这门手艺赚到钱了,才能更好地传承手艺,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陆勇妹说。

  近年来,贵州推动“指尖技艺”持续转化为特色经济,推出“锦绣计划”,覆盖全省9个市州、88个县(市、区),民族刺绣、蜡染产品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国外,产业规模不断增长,助力众多绣娘实现了增收致富。

  

  ■链接

  贵州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一种流传于贵州省南部侗族地区的民间多声部合唱形式。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是它的主要音乐特色,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它的主要传承方式。侗族大歌曲库丰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伦练》等。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是一种以侗族南部方言独唱或对唱的侗族民间音乐形式,主要流传于贵州省侗族南部方言地区。侗族琵琶歌有相对规范的结构,唱腔由“歌头”“歌身”“歌尾”组成。没有固定唱本,歌唱内容涵盖侗族历史、生产生活、风尚习俗等,表演者根据曲调即兴发挥,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2006年,侗族琵琶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主要传承流布于贵州黎平、榕江、从江,广西三江、融水,湖南通道等侗族地区。其建造类型主要有鼓楼、花桥、戏台、萨堂和民居。其中,侗族鼓楼、花桥最具代表性。鼓楼一般高三至五丈,鼓楼底部通常宽7—10米,中置“火塘”,四周围有长凳供人休息。2008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刺绣

  侗族刺绣主要流布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平秋镇及周边地区。其绣品具有浅浮雕感,由盘轴绣、滚边绣两种刺绣方法组合而成。侗族刺绣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2011年,侗族刺绣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蜡染技艺

  蜡染技艺流布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及普定县、镇宁县、紫云县、关岭县等苗族、布依族聚居区。安顺蜡染主要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安顺苗族蜡染的图案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鸟草虫,对称中讲求灵动;布依族蜡染纹样多为写实性的花鸟虫鱼及抽象性的螺旋、水波等几何图纹。2008年,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蜡染技艺(黄平蜡染技艺)流布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的重安、旧州、谷陇、平溪等乡镇。蜡染构图独特,主要以太阳纹为构图中心点,以双线绘图,主要为蓝白两色或青白两色。2011年,它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19日 07 版)

  • 相关阅读
  • 毛宁:所谓“强迫劳动”已成为美国打压异己的“完美借口”和霸权工具

      中新网北京3月19日电 (记者 谢雁冰 曾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9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近期,美方宣布扩大对古巴签证限制政策,强调古海外医疗服务涉嫌“强迫劳动”,将对负责相关事务的现任或前任古政府官...

    时间:03-19
  • 外交部:希望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 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中新网北京3月19日电 (记者 谢雁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9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外媒记者提问: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日方有分析称,在今年9月3日以后,中国政府对日本的外交态度将会更加严厉。发言人对此怎么看...

    时间:03-19
  • 四川青川毛湾里锰矿上新 近十年四川单矿体资源量第一

      中新网成都3月19日电 近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发布消息称,四川省青川毛湾里锰矿普查项目在普查区内探获锰矿石推断资源量462.8万吨,标志着四川地质找矿再出重要成果。  据了解,四川省青川县毛湾里锰矿普查项目自2023...

    时间:03-19
  • 中方谈乌克兰危机:乐见一切通往停火的努力

      中新网北京3月19日电 (记者 谢雁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9日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话时谈及乌克兰危机进行提问。  毛宁: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中方从一开始就主张通过对话...

    时间:03-19
  • 外交部谈俄美领导人通话:乐见一切通往停火的努力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今天(3月19日)举行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18日通电话,重点讨论俄美关系正常化和乌克兰危机等问题。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针对解决乌克兰危机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时间:03-19
  • 奏响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协奏曲”——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综述

      近日,国家民委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以下简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责任,落实赋予“三个意义”要求...

    时间:03-19
  • 澜湄青年天体科学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揭牌成立

      中新网上海3月19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19日获悉,澜湄青年天体科学研究中心(下称“中心”)在复旦大学揭牌成立。  中心旨在推动天体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以学科交叉融合赋能澜湄高质量区域合作;...

    时间:03-19
  • 重大突破!四川毛湾里1平方公里探获锰矿资源量606.7万吨

      锰矿,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可以用于钢铁工业等领域。记者近日从四川省自然资源部门获悉,四川青川毛湾里锰矿普查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探获锰矿资源量606.7万吨。  经过长期勘探,毛湾里锰矿普查项目在普查区内探获...

    时间:03-19
  • 王兴兴、陈丽君、潘展乐等,拟获表彰

      近日,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青联公示了第十三届“浙江青年五四奖章”评比表彰人选。  记者注意到,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王兴兴、“浙江宣传”编辑部总编辑李攀、奥运冠军潘展乐等20人在列。 ...

    时间:03-19
  • 中国民族音乐周系列活动将在福建厦门举办

      中新网北京3月19日电 中央音乐学院19日对媒体介绍,第二届中国民族音乐周(2025·厦门)将于3月21日-26日在厦门举办。本届民族音乐周由中央音乐学院、厦门市政府共同主办,以“新时代中国民乐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

    时间:03-1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