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早稻秧苗的价格如何“打”下来(身边的经济故事·账本里的春耕变化)

2025-03-19 08:0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3月17日,颜玲龙在育秧大棚内向记者展示稻种生长情况。

  刘欣荣摄(人民视觉)

">

  3月17日,颜玲龙在育秧大棚内向记者展示稻种生长情况。
  刘欣荣摄(人民视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当前,我国春耕春播由南向北全面展开,各地多措并举稳面积、提产能,有力有序推进粮食生产。工厂育秧降本增效,智慧田管精准施策,绿色农资生态护航……记者走进田间地头,从一本本“田间账本”透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能。

  ——编  者  

  

  春分将至,气温渐升,沐浴过春雨的土地呼唤着青苗。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西渡镇青里村的育秧工厂热闹起来。

  12万片秧盘堆成了一座山,30多米长的育秧流水线有序运行,催芽暗室内优质早稻种子正在萌动第一株嫩芽。已经忙活大半个月的种粮大户颜玲龙看着眼前的场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今年厂子应该能走上正轨了!”

  对于颜玲龙来说,育秧工厂不是个新事物。前些年,他一直从附近的梅花村的育秧工厂买秧苗。“一盘秧苗5元,一亩地用苗30—40盘,仅育秧成本一项每亩就接近200元。”

  从外面采购秧苗,虽然价格不划算,但机器育秧苗好秧壮,种粮大户抢着买,有时候还得排队。

  “要是自建育秧工厂,建设成本各级补贴60%,又能享受40元一亩的集中育秧补贴,满足自用后还能外销。”返乡种田前,颜玲龙曾在广东一家企业“管账”,对于成本很敏感。

  村两委一研究,种粮大户一合计,一举三得的事情,说干就干。

  2024年,育秧工厂开工建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村集体企业占股51%,村里十几户种粮大户成立合资公司,占股49%。

  平地基,建厂房,买机器……赶在去年晚稻育秧季,投资400万元的育秧工厂落成。育秧机采购投入30多万元,6500多平方米的育秧大棚建设约130万元,12万片机插秧秧盘80多万元,工厂厂房建设40多万元……

  “规模一上去,成本就不是小打小闹了。”为此,颜玲龙还申请了中国农业银行的惠农贷款,“虽然利息很低,随借随还,但是算起来一年的利息成本也要2万多元。”

  粮食生产利润薄,看天吃饭风险大,种田人只能精打细算。去年晚稻季的第一次“实战”,暴露出了两个问题——成本难降下去,规模难提上来。

  在育秧工厂,负责管理机械的种粮大户颜复星拿起一个秧盘,给记者算起了“机器秧”的综合成本——种子要发芽,得有基质土,外购要好几百元一吨。基质土和秧盘之间还得垫一层可降解无纺布,便于秧苗生根。再加上肥料、农药、水电、柴油,每一项都是成本。最大的一项还是人工,育秧期间每天至少请10多名村民做工,每人每天工资200多元。

  “去年我们核算发现,一盘秧的成本达3元多,比预期的要高,人力的浪费也很大。又因为不熟悉流程,最后只育了1500多亩秧苗,还不够本村自己用。”颜复星说。

  有了去年的经验,今年春耕,大家集中精力降本增效。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经过多方比价,优化配方,基质土的成本也降了10%。铺设货运轨道后,秧苗运输实现半自动化,叉车和码垛的劳动强度降了近一半。

  “初步核算下来,一盘秧成本降到了2.7至2.8元。和之前买秧苗比,一亩田能省六七十元,1000亩就是六七万元,还能享受40元一亩的集中育秧补贴。一增一减,效益特别明显。顺利的话,差不多3年就能还完贷款,后续就是纯盈利!”颜玲龙说。

  成本降下来,产能和面积提了上去。育秧工厂把今年春耕的育秧目标定在3500亩。“以前有些田没人种,现在变成了到处找田种。”今年春节一过,颜玲龙在附近的振兴村流转了80亩土地,准备全部种植双季稻。目前,他一个人的流转面积就达1600多亩。

  降本的同时,颜玲龙又在琢磨怎么开发育秧工厂的新效益。“晚稻育秧后的几个月,正好是秋冬蔬菜种植季节,今年准备试试辣椒育秧,利润不比水稻育秧低,还能摊薄机器折旧成本。”颜玲龙说。附近的一个羊肚菌企业,也看中了这里6500多平方米的育秧大棚。“摆上菌棒,就成了菌菇基地。是订单生产模式还是出租场地模式,目前还在谈,很快就有结果。”颜玲龙说。

  优化流程,降低成本,综合利用……育秧工厂的效益账越算越清,种粮大户的信心越来越足。近年来,衡阳县将集中育秧设施建设作为粮食生产头号工程,目前全县已建成59处、38.7万平方米集中育秧设施。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19日 11 版)

  • 相关阅读
  • 中疾控专家:预防“异宠”传染病主要做好三件事

      中新网北京3月19日电 (记者 李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9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防治首席专家周晓农表示,“异宠”原本是野生动物,可以传播某些疾病。预防相关疾病主要做好三件事情:合法、检疫、...

    时间:03-19
  • 专家:春季过敏难以完全根治 控制过敏需要长期管理

      中新网北京3月19日电 (记者 李纯)随着春季到来,过敏问题近期引发社会关注。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蒋荣猛指出,春季过敏很难做到完全根治,控制过敏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一...

    时间:03-19
  • 受权发布丨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2025年3月13日)  为进一步理清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协同监管机制,强化全链条监管合力,坚决守牢食品安全底线,切实保...

    时间:03-19
  • 中国部署加快培养医养结合专业人才 更好满足养老需求

      中新社北京3月19日电 记者19日获悉,中国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强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加快培养医养结合专业人才,更好满足老年人...

    时间:03-19
  • 聚焦重点人群健康需求 北京今年将建30个“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

      中新网北京3月19日电(记者 徐婧)北京市卫生健康委19日介绍,北京今年将进一步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档升级。推进村卫生室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一体化管理率达到70%以上,建设30个“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 ...

    时间:03-19
  •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3月19日下午,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来自全国的媒体代表、嘉宾、行业协会代表等,与现场约百位公众共同参与。本次活动由海明城市发展有限公司、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协办,新华网客户端...

    时间:03-19
  • 京剧艺术大师赵燕侠因病逝世 享年97岁

      中新网3月19日电 据北京京剧院网站消息,3月19日,北京京剧院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京剧艺术大师,京剧赵派艺术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

    时间:03-19
  • 受权发布丨国务院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规定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国务院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公民、组织依法处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维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定。...

    时间:03-19
  • 今晚调油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280元和270元

      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5年3月19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分别降低280元和270元。调整后,各省(区、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见附...

    时间:03-19
  • 受权发布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801号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801号  《国务院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规定》已经2025年2月21日国务院第5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总理 李强2025年3月13日...

    时间:03-1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