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生态蓝湾 活力海岸(深阅读·建设美丽海湾)

2025-03-25 09: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山东烟台八角湾金沙滩景区。

  烟台黄渤海新区工委宣传群团部供图

">

图为山东烟台八角湾金沙滩景区。
烟台黄渤海新区工委宣传群团部供图

潮水退去,3月的烟台八角湾好热闹。夕阳映照在万米金沙滩上,肥美的海鲜随海浪涌上岸,市民们手持铁耙,或挎着篓,或提个桶,俯身捡拾岸边的海蛏、海肠,享受着“赶海人”丰收的喜悦。

这份海洋的馈赠,来得并不容易——

“大量海鲜‘安家’八角湾,折射出八角湾一带海洋环境持续向好。”在山东省烟台市生态环境局黄渤海新区分局环境管理科负责人王森看来,“尊重自然规律,用心呵护海洋环境,才能收获大自然赠予的惊喜。”

八角湾所在的烟台黄渤海新区,是烟台的工业重地,有3600多家工业企业,地区生产总值占烟台市比重近1/4。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烟台八角湾成功入选。

工业重地,何以护住生态蓝湾?

从入海河流抓起

摊开地图,八角湾宛若温柔臂弯,岸线绵延78.33公里,将黄渤海新区揽入怀中。

40年前,八角湾还是一片盐碱荒滩。1984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八角湾畔诞生,2021年挂牌设立烟台黄渤海新区。

伴随新城的建设和发展,环境问题开始出现。“白银河就是从这里汇入八角湾的。”出生在八角湾畔的烟台市民栾和兴,指向河海交汇处,“小时候,从这儿打眼一望,养殖网箱、浮球密密麻麻,水面泛着黑褐色。”

入海河流与海湾贯通,河流水质直接关系到海湾环境。八角湾要想变美,必须从入海河流抓起。

黄渤海新区推进养殖用海项目拆迁,累计拆除1万余公顷养殖区,严格用海审批,严禁围海填湾,整治海上养殖泡沫浮球6000多个。“拆”只是第一步,“改”也要跟上。黄渤海新区先后对八角湾内夹河、黄金河、白银河等入海河流进行了环境综合治理改造,清淤泥,拓河道。

“不知不觉间,入海河流已大变样。”而今,栾和兴在街道应急办工作,巡查白银河是每天的工作之一。穿梭在白银河公园,鸟鸣声此起彼伏;河水宛如缎带,蜿蜒向前,水流明净,潺潺汇入大海。

“鱼儿多了,海鸥、白鹭常在这里栖息。”栾和兴笑道,“每天巡查,看到水变清了、岸变绿了,心情也变美了。”

分类管理排污

峭壁如斧削,陡直矗立。“就是这儿了。”走到大季家街道办事处的北侧临海处,王森指向山后,“那有一条沟渠穿过,里面藏着一处入海排污口,位置隐蔽,一般很难发现。”

几年前,王森等人就是从这里翻过陡峭的山崖,在沟渠下面排查出排污口。

入海排污口一头连着海洋,一头连着陆地,是陆源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的最后一道“闸口”。加强入海排污口监管,对于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生态环境部确定烟台市为渤海入海排污口整治试点城市,要求烟台大胆探索,尽快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入海排污口整治模式,全面推进入海排污口的监测、溯源和整治工作,排查工作随之在全市如火如荼地展开。

“新区工业企业多,且入海排污口类型复杂,不光涉及工业,还有城镇、农村、港口码头等多种类型,分散受多个主管部门管理;雨水、养殖尾水、生活污水等多种类型污水交织,污水混排问题也亟待解决。”王森说,“因此必须查清楚,确保污水全部纳入一张清单统筹管理。”

排查工作并不轻松。“无人机效率高,可有的排污口藏在涵洞、沟渠下面,无人机很难拍到,因此,必须靠人工沿岸线一一核查。”王森回忆,“在荒郊野外、泥滩里,车开不进去,只能步行。”

“摸清底数,才能科学分类整治。”王森介绍,他们顺着排污口溯源,精准识别污染物属性、责任主体,再根据排污口特性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明确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管理要求,分别实行重点、一般和简化管理。

具体怎么做?“对工业排污口、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污口、港口码头排污口、规模化海水养殖排污口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污口实施重点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全部加装24小时在线监测设备,加大人工巡查力度;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排污口、规模以下工厂化海水养殖排污口等实施一般管理,定期开展人工监测;对其他入海排污口实施简化管理。”王森说。

烟台市对入海排污口加强整治和管理,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率不断提升。“今年,我们将协同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确保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都保持100%。”王森说。

精细守护岸滩

天空下起蒙蒙细雨,趁风势减下来,烟台黄渤海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孙伟撑着伞,快步赶往金沙滩。沙滩上,一辆铲车正缓缓行驶,几名网格员手握铁锹走在车前,将一锹锹垃圾抛进铲车,定睛一瞧,有混着杂草的渔网,也有大海里的漂浮物。

“这几天大风将海里的杂物刮到了滩上,越是这种时候,越得盯紧。”孙伟说。

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近几年,黄渤海新区在文旅发展上下足功夫,大力提升八角湾服务设施水平,沿岸建成一批网红地标、74处生态休闲广场,举办沙滩音乐节、海上帆船赛、环湾马拉松等系列活动,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可是,游客渐多,产生的海边垃圾自然也多了,不及时清理就会伴随潮水进入大海,如何护住蓝湾?

黄渤海新区成立海岸线规划监督管理办公室,依托烟台市、区、镇街和村居四级联动的数治海洋管理平台,系统掌握八角湾生态情况;健全湾长、河长、海上环卫、网格化等机制,开展净滩、碧海等专项行动,实现可视、可控、智能化监管。

“专项行动明确了岸滩垃圾整治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每1至3公里安排1名网格员定期清扫。金沙滩游客多,是重点监督区域,所以划分了12个网格,每个网格有两名网格员,并配备清沙机、铲车、无人机等设备。”孙伟解释,“分工更细致,责任更明确,清理才能更高效。网格员发现问题,会通过数治海洋管理平台及时上报。”

在健全陆海联动长效管护体系基础上,黄渤海新区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升级、绿色化转型等方式,促进产业降碳提质。

在人们印象中,化工行业一直是高耗能、高排放“大户”。可漫步在八角湾畔的万华烟台产业园,闻不到异味,听不见噪声,看不见“跑冒滴漏”。这是当地产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守着生态蓝湾,越来越多企业在绿色发展上下足“绣花功夫”,目前黄渤海新区已累计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国家绿色工厂11家。

海湾治理需要久久为功。“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将继续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治理不松懈、水平再提升,让这片海湾成为更多海洋生物的乐园、市民游客亲海近海的休闲空间,进一步打造好集‘城市之窗’‘活力海岸’和‘产业长廊’于一体的美丽海湾。”烟台黄渤海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5日 04 版)

  • 相关阅读
  • 缺陷汽车如何召回?收费吗?

      缺陷汽车如何召回?收费吗?(政策解读·问答)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发布汽车召回用户指南。汽车召回是确保行车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如认为车辆存在缺陷,消费者可及时向市场监管总局召回中心提...

    时间:03-27
  • 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会带来哪些变化?(聚焦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

      位于海南三亚的三亚国际游艇中心、游船旅游中心和鸿洲国际游艇港区域是海南自贸港游艇产业发展核心区,这里游艇穿梭,展现了自贸港特色产业发展朝气蓬勃。  叶龙斌摄"> 位于海南三亚的...

    时间:03-26
  •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打响收官战(新视点)

    截至去年底,各地、各中央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主体任务平均完成率超过70%,深化提升行动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这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5年第一次专题推进会上了解到的。...

    时间:03-26
  • 从泉水复涌看用水之变(美丽中国)

    核心阅读 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今年“中国水周”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 泉,是地下水水位的“晴雨表”。随着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总体下降,多地泉域保...

    时间:03-26
  • 加快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和国家水网建设,深刻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明确要求“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作为以保障我国水安全、推进南水北调和国家水网建设...

    时间:03-26
  • 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启动

    本报北京3月25日电 (记者潘俊强)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市教委等部门于3月至5月开展2025年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自启动以来,已归集发布2.6万个就业岗位。其间,全市将开展就业服务活...

    时间:03-26
  • 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圆满保障19次出舱任务

    本报北京3月25日电 (刘诗瑶、占康)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和宋令东近日身着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

    时间:03-26
  • 西藏修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

    本报拉萨3月25日电 (记者鲜敢)日前,记者从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获悉:新修订的《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由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25年1...

    时间:03-26
  • 充分发挥金融对粮食安全的支持作用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深入实施国家...

    时间:03-26
  • 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与粮食产能协同提升

    本报哈尔滨3月25日电 (记者郭晓龙)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编制的《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3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布。报告显示,通过持续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和科技创新...

    时间:03-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