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很难,绘制一张小范围的植被图,都需要大团队做野外调查、反复验证。为青藏高原绘制植被图,难度更超乎想象。
这超乎想象的难题,被我们团队攻克了。今年6月,我们发布《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群系图(1∶500000)》。这张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青藏高原草地植被图,精细刻画了65种植物群系或群系组的空间分布格局。
青藏高原是有草地植被图的,为何又要绘制?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在变暖、变湿、变绿。具体绿在哪里?是优质牧草还是杂草?之前的图无法给出准确答案。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我们的图“新”在哪?不只在描绘新变化,绘图方法也新。传统的制图方法主要靠专家经验和一次次跑野外。我们运用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训练出“植物识别专家”,将“铁脚板”带回的一手数据和卫星获取的海量特征都“喂”给它,让它分析不同植物的群落特征、产草能力、生长节律等。“专家”速度快,还能发现人眼很难发现的复杂规律。技术更新,为科研的与时俱进增添了新动能。
技术固然有益,但扎根现实土壤,科研才不会脱离实际。我主要负责“数据翻译”“AI训练”,虽然看起来是“实验室中的岗位”,却也多次登上高原实地调查。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走几步路就喘得像刚跑完百米。但实地调查是必要的。科研的生命力在于科学性、现实性,必须从土壤中汲取滋养。实地感受草地植被的特点、测量数据,有助于对它们在卫星数据里呈现的特点有更深思考。
最难忘的是去三江源。刚开始,看着一条条河流和周围波光粼粼的水潭,兴致很高。越往远走,寒气越从脚底往上蹿,再叠加高反,我头痛欲裂。在团队照顾下缓了片刻,我咬牙坚持完成了剩下的任务。困难再大,也挫不灭把这张图画准画好的决心。实验室外、广袤大地,也是科研工作者的“战场”。
青年是科研的有生力量。这些年,越来越多青年学子加入我们的团队,他们充满活力、敢想敢做。为了用上最新的深度学习技术,同学们主动自学并调研。在相关参考很少的情况下,同学们自发组成小分队,自学框架、编写代码、自主建模、测试优化,全凭一股子闯劲,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主动用自己的才学解决“老大难”问题,生动印证青年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力量。我国千千万万个科研团队中,我们只是普通的一个。沉得下心、吃得了苦,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青春正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奋力书写青春篇章,我有自己的理解: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要甘于做胸怀“国之大者”的砖。不求华丽的外表、不求显赫的声名,而是稳稳地扎在关系国家长远战略的基础性工作里。我们凝心聚力绘好了这张植被图,做好了这件“别人短期内不必重复做”的事,使得别人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做更多事。让科技事业的大厦更高、更稳,这便是“基础”的价值、“砖”的意义。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本报记者黄超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