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侃荣老人有一点轻微的脑梗,当我请他讲讲年轻时学艺的事情时,老人缝着一双运动鞋,慢悠悠地讲开来。“我是跟浙江人学的手艺。那时候家里穷,我就去铜川的林场里干活,在那儿看到有浙江人钉鞋,生意还很好。我跟人家师傅说好跟着学,1982年回到咱们这儿就弄了个小摊摊,一干就是这么多年。”赵侃荣说,“靠修鞋养大了一双儿女,最开始只挣人家5分钱,挣得都是辛苦钱。”我注意看了老人的手,两个大拇指上都缠了白色的胶布。其他的手指因长期胶水侵蚀,深深的黑色道子和厚厚的老茧写满了岁月的沧桑。老人说:“修鞋的过程中,锥子把手锥过,刀子也把手削过。”
当我问老人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退休”?老人笑呵呵地说,他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要能干动就还会干下去。“我家里也没有地了,儿女们挣的钱还要养孩子,我自己能挣一点是一点。”老人说,他每天晚上8点多骑电动车回家,早上赶8点再过来。
修鞋匠人传手艺
“你这么大年龄了,一定要教徒弟,把这么好的手艺留下。”在赵侃荣店里修鞋的薛荣娃老人一听我们在讨论老人退休的事情,赶紧补了一句。其实无论是赵侃荣,还是杨涛、刘惠霞夫妇,在他们的修鞋生涯中都已经带了很多徒弟。修鞋匠的传艺方式很简单,就是跟着师傅看,眼熟了后再练练手,实践得多了自然熟能生巧。“一般学徒十几天就能出师了,这都是慢的,我们那时候在鞋厂人家要求6天就要会做鞋的全部工序。”杨涛说。
据粗略估计,在商州城里共有40多位修鞋匠人。今年46岁的高建民是众多半路出家的修鞋匠中的一位。“我家里没有地,农村也没有什么活干。刚开始我在建筑队盖房子,后来因为有哮喘病,干不了重活,就跟着师傅学了个修鞋的手艺,养家糊口。”高建民有两个孩子,靠他修鞋的收入和妻子给人打工挣的钱,基本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做修鞋匠已八九年的时间,高建民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这是个不脏不净的活,要把这活干好了说简单也复杂,说复杂也简单。还有就是必须得给人家把鞋修好,这样才能有回头客。”正如赵侃荣老人说的,修鞋匠只有坚持诚信对待顾客,才能赢得人家的尊重。
采访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人们观念的改变,修鞋的人数在减少;而另一方面,修鞋的匠人人数也在减少,其中既有择业观念改变的原因,也有市场需求饱和的因素。但同时,客观上人们也离不开修鞋匠人,试想一双新鞋有一点点小瑕疵本来简单地修正一下就能穿,但因为找不到修鞋匠而将其弃之不穿,着实可惜。如今城市也兴起了一些专业擦鞋修鞋店,但受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装修精良的专业店面还是让很多市民望而却步。修鞋摊未来将何去何从,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