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叶学斌 记者 刘占良)南秦河畔,楚山脚下的商州区杨峪河镇下赵塬村,有一个名叫赵英英的乡间妹子,至今仍被城南片南秦河川道、黑山一带中老年人念念不忘,这都缘于她曾用15年时间游走于该地域的沟沟岔岔,做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货郎妹子有关系。
乡间货郎妹
农村刚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那阵,年仅30出头的赵英英年富力强,在与丈夫把仅有的承包地耕种完后,空闲出了大量的时间,怎样把这多余的时间精力拿出来,既服务于社会又有益于自身家庭建设呢?那段时间里,她先后干过洗碗工,到建筑工地拌过水泥、搬过砖。一次,她到金陵寺亲戚家行人情,与一位没进过城的老太太拉家常,老太太说儿女们常年在外割漆,没在家,家里已好长时间没碱面了,火柴也剩下了一点点,吃的盐还是从邻居处暂借的。到代销店去买,路远,她腿脚也不方便,苦愁这日月真不好过。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赵英英想,我自己为何不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游走于乡间的货郎担一样,身体力行地做个货郎,服务于那些居住山区、行动不便、急需又苦于没办法购得生活必需品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做个货郎妹呢?在征得丈夫的同意后,赵英英说干就干。她从旧货市场买了一辆二手加重自行车。为进到质量好、价格便宜的生活必需品,她跑遍了当时商州老车站、搬运站等角角落落,先从家庭日用品开始,诸如火柴、针线、肥皂、洗衣粉、碱面、盐等,随后她还把针织品,如毛巾、线衣、线裤等带上,品种最多时达70余种。车子前面挂的,后面带的,两边还叫钢筋工给焊了个结实实用的简易流动货柜,一个车子少说也有120余斤重。
服务留守人
在路线设置上,一般是一天一条线,一周或10天一循环,当天不重复。遇到一些群众急需但自己没有的物品,她会用随身携带的本子记下需要的品种、数量、价钱,下次补货时给捎上。每到一个村,她先把随身携带的“咪咪”一吹,找个空间大的地方一放,不大一会就有人来,消费的主要群体以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主,价钱与城市相比基本持平,有的稍低几分钱。有时,遇到一些手头不方便的老人或妇女,干脆还赊销给他们,也不用打欠条,下次来时,对方一般都会记得把钱主动还给她,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抵赖。遇到吃早饭或午饭时间,乡下人厚道,都会给她剩几碗,也不会要饭钱。最难忘的是一次夏季下大雨,遇到大龙峪河水猛涨,一位姓杜的妇女还把她留宿到家里,将那一车子货物存放到自家单间房里,然后把钥匙交给她,还把她领到有电话的地方给家人通报平安。第二天一大早还让她把饭吃过,送过河,然后,再让她赶下一个地方。
热心帮乡亲
提及经营方法,赵英英告诉我们,多少年来,她走乡窜巷,不单单是在销售自己的货物,更重要的是在给接触的群体传输一种健康、文明、时代的观念和理念。遇到夫妻不和睦的,她有时候会当调解人;遇到身处逆境的家庭,她会鼓励他们振作精神,培养好下一代;国家有什么好政策,别的家庭或村庄有什么好经验、好方法,她会在与人的沟通中,潜移默化合理地向人推广和宣传。如此反复,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人们也乐于接受和购买她的商品。遇到磨磨唧唧,爱搪搅的人,她则会不厌其烦,以柔克刚,用时间争取成果。比如有的人把她的货一翻就是一顿饭的功夫,干脆索性让他们翻个够,最后,对方一般是会拿一两件东西的。有的家庭觉得上一次买的东西不合适,下次来时,她都会笑脸给予调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说,商品的流通从表面看是物与物的交换,透过现象,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流和交换。十余年的货郎生活,给赵英英留下的不仅仅是大脑中的美好记忆,也为她积攒了一笔不大不小的辛苦钱。2005年,她靠这个原始的积累,在下赵塬新农村购建了一套二层小洋楼,现在,一家人和和美美,正在小康道路上不断迈进。当然,昔日她所钟爱的货郎生意,也由于遍布城乡的超市和商业网点所取代,有时,她还在想,当年她所服务的老人还都健在吗?他们的生活也像自己一样无忧吗?她说,等过段时间,她打算重踏一遍过去的老路,去探望探望他们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