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力宏,1975年6月生于商州,1993年入伍,2001转业到地方晚报从事新闻工作,现为新疆都市报广告总监,负责新时尚娱乐专刊。

拥抱胡杨 (鲁力宏 摄)
幼时憧憬,竟成现实
1993年12月,鲁力宏带着儿时对军营的无限向往,带着献身国防的美好理想,告别了父母,告别了生养他的商洛山区,来到首都北京,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北京,是所有中国人都神往的地方。鲁力宏清楚地记得,上小学时,语文课本的第一页就是“北京天安门”,语文老师对北京崇敬、严肃、激昂的描绘,历历在目。那会儿他心里想:啥时能去北京看看,那该多幸福啊!
风华正茂时,鲁力宏终于穿上了国防绿,来到了北京。初到北京的他,许了三个心愿:看升国旗仪式,登天安门城楼,瞻仰毛主席纪念馆。如果还能爬爬长城,那就再好不过了。
可是,他没有想到,新兵连的训练任务竟是那样繁重,从早到晚的队列操练,齐步、跑步、正步,站立、摆臂、踢腿,动作看似简单,做到整齐划一却难,个个累得精疲力尽,哪还有心思去观光?
苦中有乐,部队“拉歌”最能提神,也最能鼓舞士气。偌大的广场,几个连队有秩序地列好方阵,夏日的中午,水泥地面灼热,大家席地而坐,烫得龇牙咧嘴。这时候,连长就会大嗓门一喊,双手一挥,全连战士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放声高歌。“七连的要不要来一个”,嗓音一落,整个连队就会爆发出震耳欲聋的“要”的声音。对方连队也不示弱,大家争先恐后,你方唱罢我登场,从《团结就是力量》一直唱到《打靶归来》。此时此刻,分贝是关键,气势很重要,歌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之后,紧张而充实的新兵生活在“三点一线”的作息和摔摔打打的训练中结束了,鲁力宏被安排到部队机关,主要工作是给领导做勤务。
按照部队分工,鲁力宏这份工作是人人都羡慕的岗位。人在机关,便有机会去城内办事儿,去的多了,却渐渐地产生了许多与过去不一样的感受。行走在北京的大街上,鲁力宏觉得北京人一个比一个傲,都瞧不起外地人,喜欢对他们大喊大叫,心里很不舒服。渐渐地,他有了一种要离开的想法。
一晃几年过去了,领导说,小鲁去考军校如何?他摇头。领导再问,他说他想去新疆。
“去新疆?”领导不相信。
他肯定地点头。
和鲁力宏同年入伍的同学中,有在新疆戌边的,鲁力宏和他们保持着通信往来。从一封封信中那些断断续续的述说里,他知道了新疆有大漠,有草原,有让人血性迸发的昆仑高原。同学说,驻守昆仑,能磨砺出如山一样的品格;护卫南疆,可以浸染出如竹一般的刚毅;扎根在风雪高原,就仿佛拥有了海拔5千米以上的人生境界。虽说哨位平凡,然而双手迎接的却是绚丽的朝阳……咱当兵的人啊,不管身处天南地北,都会因为奉献而别有风采。
走进西部,走上昆仑
去西域新疆,上昆仑山,成了鲁力宏最急切的愿望。那个时候,鲁力宏天天缠着首长诉说自己的梦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首长被他的一腔热血打动了,心想: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想着法子进京,到条件好的大都市工作,哪有人还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呢?这小伙子了不起,其情可表,其志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