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来,经济活了,农田少了,过去种地抢着担的粪成了讨厌之物,同企业污水一起通过雨污不分的下水道,流入丹江。再没有人到丹江洗衣洗澡了,除了奔忙的采沙拉沙车。对久居闹市的城市人来说,丹江是新鲜的。而对久居江边的土著,现在的丹江只是“尿粗一股子水”。
作为丹江口水库上游的商洛,是水源涵养区和保护区,多年来,商洛人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为呵护丹江作贡献、作牺牲。丹江在渐渐地清亮,陆续修建的橡皮坝聚江成湖。2006年夏秋,一大群白鹭昼夜往返在这片波光粼粼的江湖,直至秋寒。现在,沿着丹江一进入商洛市区,“一江清水供京津”几个大字就映入眼帘。这“江”就是丹江,是南水北调重点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之源头。2008年,商洛市污水处理厂及6个县污水、垃圾处理厂相继开工建设。
“一江清水送北京”是丹江的福分,也是商洛人的自豪和骄傲。一位市民幽默地说:“商洛的水给北京解渴,这才叫近水解得远渴,咱这冷锤子蒸了个大馍。”
丹江源头在行动
在商洛,凡是为了南水北调的事,都是特事、急事,各级领导深入一线,现场解决问题。2012年8月22日,时值盛夏,在丹江流经商洛的最后一个县——商南县,一个为了南水北调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会正在县污水处理厂进行。县污水处理厂因人员、经费等问题,正常运营面临许多困难。县长刘春茂亲自带领有关部门深入县污水处理厂查看管道、检查车间,汗水湿透了衣衫,他也顾不上管,用手一抹额头,说:“有啥困难全部说出来。”他坐下来,边听边记,下达死命令,要求人社局必须在9月10日前将公司所需人员招聘到位,财政局必须在一周内为污水处理厂解决5万元工作经费,加快办理公司化运营相关手续,落实排污费征收工作。当年底,污水处理厂就投入正常运营。
“一江清水送北京”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商洛发展自己念的“紧箍咒”。生态经济也是商洛发展的唯一选择。为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探索出了一条“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的循环发展模式,并相继出台了《丹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规划》《丹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等一系列刚性文件。
发展要有资源,还要有技术有资金,对落后地区,只有走招商引资的路子。而市里提出项目落地生根的前置条件是环境影响评价和水资源论证,环评过不了关,再大的投资领导也不眼馋,不动心。有一家企业要投资十几亿,按传统提取法办金矿,市里的主要领导一口就否决了,可有人认为先招进来,慢慢治理,不然上亿的收入没了太可惜了。领导在大会上讲:“南水北调是一项政治任务,保卫丹江是一场长期而艰巨的人民战争。一旦污染就不是一两个亿能够治理好的。”比亚迪公司看中商洛优质石英石资源,发展光伏产业。项目一个晚上就谈判成功,我们提的吃干榨净、污水零排放,他们都答应,老总拍着胸脯说:“循环发展,我们做成一流的。”几十亿的项目光污水处理就要投上亿元。在项目建设中,公司最先启动的是污水处理项目。如今公司已经做到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板了,处理后的水清凌凌的,和吃的自来水没两样。
2008年成立的商丹循环工业园区,是省级园区,在丹江盆地占地98平方公里。相继策划的10条循环产业链,已建成7条。入园的60多家企业污水处理都是百分之百达标,产值增加了,而排污反而下降了。
近几年,商洛的发展增速在全省排在前列,而节能减排在基数特别低的情况下,依然如期完成任务。通过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节能减排和重点区域流域治理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取得了工业污染防治、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分别达标的效果。丹江等河十几个断面监测,全部达到三类以上水质。丹江治理项目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列入全国政协提案。从2007年以来,治理小流域170多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近4000平方公里。全市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0个百分点,百分之七十的泥沙得到有效拦蓄,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近400万吨;年均蓄水近4000万立方米。丹凤县竹林关镇桃花谷小流域治理,建成了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