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寻找七于铺

寻找七于铺

2014-05-19 10:45:26

/

  商洛日报(党 磊)2013年9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按照唯一性、至高性原则,以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把培育和提升商于古道文化景区列为陕西省重点发展的十大文化旅游景区。
  研究商于古道文化,必须拨开历史的迷雾,从散见的古籍记载和商于山地的地形地理中,找出商于古道的终点“七于铺(或于村镇)”,是建设商于古道文化景区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
  一
  寻找“七于铺”,必须弄明白古鄀国、秦楚分界在哪里?
  带着这个问题,2014年4月1日,商洛山地春暖花开、满目青翠之际,笔者和夫人于荣乘坐K706次火车,来到河南省西峡县,在于进道、于道明先生的向导和陪同下,用了6天时间,对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与古道和秦楚交界相关的遗迹及地形地理,进行了较为系统、详尽的考察。
  4月2日,游览西峡县城的白羽公园。《白羽吟》中说:“高山苍苍,析水泱泱,丛林茂密,自颧栖翔。鄀人采若,制履制裳,于则封鄀,臣于轩皇”;“平王周襄,筑城白羽,楚师北进,熊通称王。秦晋伐鄀,谋在析乡,析公奔鄀,楚材晋享。周初封许,小而附楚,西迁析邑,定都白羽。孝公封鞅,食邑于商……”大意是说,这个地方有析水和白鹳,古代叫鄀。有一个叫于则的人发明和制作了鞋子,黄帝把鄀封给了他。东周时期这里筑起了白羽城,成为楚邑。以后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秦败楚军,这里又成了商鞅封邑,归秦所有。《河南县情》“西峡县历史沿革”中说得更清楚:西峡古时因“扼秦楚之咽喉”,故旧称西峡口。西周时,今境西部为郑国地,东部为白羽地。约在周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后,白羽改称析,为楚邑。公元前298年,秦败楚军,析地归秦,至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阳郡,始建析县。
  春秋时期的商于古道进入河南省境内后怎么走?4月3日,我们从西峡县城乘车去淅川县荆紫关镇。从丹凤县龙驹寨镇到淅川县荆紫关镇一线的丹江旧称塞河,荆紫关是古代丹江航运中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从荆紫关经寺湾,过209国道到西簧,再沿332省道经毛堂到淅川县城,一路无高山阻隔,沿山间川道向东南行进,应是古代一条很便捷的通道。
  析地归秦后,秦楚分界线在哪里?4月4日,我们乘车从西峡县城东红石桥开始,沿老312国道改扩建前的遗弃小路,经过黄家营、沙岭、油房等村庄,上到一个土岗上,这里就是历史名岗屈原岗(在今西峡县回车镇境内)。屈原岗上有一所屈原岗小学,小学校后院有屈原庙,庙内碑石记载:“屈原岗在(内乡)县北六十里,昔楚怀王兴师伐秦,为秦兵所击败,北归楚至此地,追念屈原亟呼之,后人因以名其地。盖《史记》所载大破楚师于丹析时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内乡县志》,宝鼎望修,高佑釲撰”。讲的就是当年屈原“扣马谏王”的故事以及屈原岗的来历。
  在屈原岗东侧岗下山腰,立有屈原岗碑亭,正面为“屈原岗”三个大字,碑后撰刻大清宣统三年,内乡县事邱铭勋撰文的《屈原岗亭》。序文中说:“古中乡之北有霄山焉,迤西而东见。夫土脉崇隆,丘陵矗峙,蜿蜒横亘,为秦楚往来通衢。土人告余曰:‘此屈原岗也。’夫屈原历今几千几百年矣!当时仕楚为三闾大夫,陈谏怀王,不听其言,忧郁而去。其后,楚为秦击,败北而归,道经此岗,浩然长叹曰:‘使用三闾大夫言,当无今日!’……”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相关阅读
  • 一胎产下三男婴 农民家庭又喜又忧

    洛南县城关镇杨川村四组产妇张英英一胎产下三男婴,目前三男婴成长健康,但面对今后三个孩子的喂养问题,全家人又喜又忧。 ...

    时间:05-19
  • 文化惠民项目《话说商州》正式启动

      商洛日报讯 (见习记者 方 方)5月15日,商州区文化馆主办的文化惠民项目《话说商州》系列讲座正式启动,本报原总编辑、作家张中山以《商州的性格》为题作了首期讲座。   据了解,该活动将邀请文化、科教、卫生...

    时间:05-1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