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人相传,碑东为楚,碑西为秦,与《白羽吟》和《河南县情》的说法相吻合,世世代代就这样流传下来。事有凑巧,当我们看碑抄记碑文时,两个正在碑旁农田中耕作的农民走过来,告诉我们这座碑亭不仅是当年秦楚两国的分界,当地还一直盛传不管是哪种玉米种子,种在碑东楚地里长出的玉米穗果粒呈单行,种在碑西秦地则为双行,这种说法在西峡流传很广。由于在附近一时找不到玉米穗,没有来得及验证,但它说明秦楚分界在当地人心中是扎了根的。
回到商洛人的说法。根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商洛为古鄀国地。《商州市志》说,周(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当为西周)为古鄀国地,并用《左传》记叙,说秦联晋攻鄀,楚援而退。《直隶商州志》用《左传》的记叙,说“楚司马起丰、析,临上洛(古之商洛,下同)”。用《竹书纪年》中的记叙说,晋烈公二年(《续商志》作周威烈九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上洛,即今商。又用《左传》记载,楚使子西为商公。可见,早在西周时期,商于山地为楚人所有。
晋文公称霸时,晋国势力大增,不断向南扩张,上洛为晋占有。到战国时,晋国势力出现衰退,韩赵魏“三家分晋”,上洛又分给了魏。《商州市志》载有:“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城商塞’,新筑之城即商城(遗址在今丹凤县古城村)。”又载:“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卫鞅大破魏军,封之商于十五邑,号‘商君’(邑治即商城)。”
豫陕两地尽管引用资料纪年略有不同,但重大历史事件是基本相符的。这样,商鞅变法成功后,秦楚的分界就向东推进到今河南省西峡回车镇的屈原岗了。
商于山地有个古鄀国,再找到秦楚分界碑,连通秦楚之间的商于古道的终点七于铺就应当不远了。
二
秦朝以前,历史上的商洛处在秦、晋、魏、楚之间,在大国争夺中据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从点滴的历史记录中,我们可以得知在丹江流域一带,从今天的陕西省商洛市到河南省的淅川、西峡、内乡之间的商于山地,春秋时期有个小国,叫古鄀国,为楚国之附庸。古鄀国横在秦楚之间,秦楚交兵争夺的地域,古鄀国首当其冲。
为了扩张势力,争夺天下,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西边的国家东下,东边的国家西进,各种势力、各色人等都要从商于这块土地上走来走去,来往不绝。人走多了,就有了路,贯通西东的商于大通道便产生了。
商于古道的开通相当早,先秦就有记载。有种说法是早在商周时代就开始开通,春秋时期真正打通。我们的祖先践草为径,循河觅道,利用秦岭北侧的灞水河谷和秦岭南侧的丹水河谷连接而成,从关中到商地,从商洛到豫西内乡七于铺,绵延六百里。《续商志》讲“由商至于六百里,今内乡有七于铺,又有于村镇”。七于铺和于村镇现在在哪里?
按照《说文》中的说法,“于,于也,象气之舒于”。又说:“乌,孝鸟也,象形。”是说以能反哺的孝鸟,俗称老鸦或老鸹,在喂小鸟时发出的声音,称为“乌”。于是,古文中乌、乎、于、于相通。据此,古代于代于就是于氏族。这能否给寻找七于铺提供一点可能的线索?
西峡县的于进道先生曾任过丹水镇的副书记,说丹水镇有一个七峪村,离屈原岗不远。根据古今文字语音谐同转化,我们开始把寻找目标初步锁定在西峡县丹水镇的七峪村。4月5日,我们沿去屈原岗的312国道老路,过屈原岗,经七峪水库库区,来到七峪村。七峪村在现今312国道旁1138-1139公里处。通过走访得知,七峪村现住村民中,既没有于姓,也没有于姓。从七峪村所处的地形看,七峪村紧邻屈原岗,秦楚分界在西,七峪村在东,且七峪村南有霄山峻岭阻隔,与淅川县荆紫关丹江通道一线无便捷通畅之道。显然,七峪村不是我们要找的“七于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