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也有人查过内乡、西峡、淅川几个县的县志,都没有找到“七于铺”或“于村镇”这两个地方。也有人说,曾有文博工作者、文化学者和媒体记者去几县实地采访、拍摄,结果都无功而返。也许,寻找“七于铺”该换另一种思路了。
于道明先生的小儿子于小磊,在西峡一家企业搞工程设计,听说我们寻找古地名“七于铺(或于村镇)”遇到困难,就以于姓起源、分布为题在网上进行搜索,得知于姓得姓始祖为于则,是当初发明和制作鞋子的人。根据《世本》记载,黄帝的儿子中有于则,被封于内乡,有于村,与商地近,即楚商于地,后代以于为姓。现在河南省内乡县桃溪镇于家营、于家沟,赵店乡,师岗镇杏树崖等地有于姓村民居住生活。这条线索,让人眼前一亮。根据内乡县地图分析,我们把寻找目标又锁定在桃溪镇一带。
4月6日,我们一行乘车再从西峡县城出发,沿312国道到丹水镇,上丹水至淅川县城一级高速通道,再改道332省道,行程约17公里,来到内乡县桃溪镇。据了解,在明清时期,现在的桃溪镇政府所在地是一个自然镇,因两岸桃树连绵成林的桃溪河穿镇而过得名桃溪镇。后来,因军阀混战、土匪猖獗,一场大火把镇街烧成灰烬,加上自然灾害瘟疫流行,当地群众为了祈求上天赐福,便在此地修建庙宇一座,镇灾驱魔。因其庙宇座落在内乡县城西部土岗上,又以古庙会盛传四乡八邻,此地就逐渐被称为西庙岗。1962年成立西庙岗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西庙岗乡,2008年8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桃溪镇,辖西庙岗、彭沟、桃庄河等9个行政村。
经过交谈,我们了解到当地有不少于姓村民居住。在当地群众带领下,我们先去镇政府东北约1公里多的桃庄河村西河组。这里原名于家营,村中有6户于姓村民。我们上前与正在路边卸车的两位村民交谈,年长的叫于祥敏,66岁,是于姓家谱中的7代子孙;年轻的叫于敬献,是于祥敏的儿子。在主人的盛情邀请下,我们走进于敬献家中喝水叙谈,于祥敏则回到自己家中拿出追溯到清代的于姓家谱,并说他们村王家庄组有20户于姓村民,附近还有几家零星散居的于姓,都和彭家沟村于家沟的于姓是一家,在这里至少生活了200年时间。
随后,我们又来了桃溪河下游距镇政府约1公里多的彭家沟村于家沟组,在村中小超市女主人的指引下,走进了村会计的家。会计外出不在家,但我们恰好遇见了63岁的村民于祥甲,据他介绍,于家沟组有于姓村民66户,近270口人。他还领我们去旁边一条小沟中,看了于家坟地清道光年间于姓先祖的一块墓碑,以示于姓村民在这里居住了很长时间。以于家沟村为中心,附近有于姓村民近100户,约400口人。
综合了解到的情况,几条线索便清晰地呈现出来:①当地于姓村民居住相对集中,且居住生活年代比较长远。②从现在的淅川县城到桃溪镇一路为山间川地,不翻山越岭,且有平坦的332省道与丹江水陆码头荆紫关相通。③桃溪镇经淅川县上集镇溯析水(鹳河)到古时西峡口(今西峡县城),也一路通畅便捷。④桃溪镇沿332省道距内乡县城26公里,距离出山口到内乡平原地带也只有十几公里,深藏山中,道路通畅,又不易被山外人察觉。⑤明清时期的桃溪镇据传曾遭到大火焚毁,镇上原住居民很可能到邻近地方择地而居。⑥桃溪镇距秦楚分界的西峡县回车镇屈原岗不远,直线距离大约不到四十公里。由此可以推测,现在内乡县桃溪镇彭家沟村于家沟或桃溪镇所在地西庙岗村可能就是历史上商于古道终点的“七于铺”(或“于村镇”)。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秦秋早期,山间道路的开通主要靠先民们践草为径、循河觅道而成,从商州沿丹江河谷一路东下到荆紫关,再折向河南332省道一线到达桃溪镇街附近,是早期商于古道最理想的线路走向。以后,由于人口增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再架桥开山,商于古道的线路走向就逐渐与现今312国道基本相吻合,出古西峡口下析水,过上集到桃溪镇一带;从古时的桃溪镇一带经析水通丹江,可便捷到达江汉平原,这应该是不争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