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长何邓在包扶的贫困户王顺学家结亲扶贫 (赵有良 摄)

党总支书记牛建宏在彭桂发家了解致贫原因
商洛日报讯(文/图 记者 左 京 吉文艳)5月21日一大早,伴着和煦的阳光,商洛日报社党总支书记牛建宏带领十余名编辑记者,携带《商山新记》《宜居商洛》等50余本文化书籍,踏上前往商南县试马镇荆家河村的路途。这是商洛日报社贯彻市委、市政府“双包双促”扶贫攻坚行动,第三批干部前往扶贫点入户调查。5月24日,社长何邓带领编采人员深入荆家河村调研,并为商洛日报记者实践基地挂牌。至此,商洛日报社包村扶贫第一阶段入户摸底调研工作全面完成。整个第一阶段的扶贫工作过程中,35名干部怀揣一份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真心,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与结对群众交心攀亲,细致了解结对群众家庭困难原因,急群众之所急,谋划脱贫致富方案,谱写了一曲农家小院寻穷根的和谐之曲。据了解,我社35名干部共包扶荆家河村63户贫困户。
因病致贫
社长何邓包扶的王顺学、总编缉刘少鸿包扶的杨家龙、副社长孙志潮包扶的陈德亮等家庭,均是因病而致贫。在全村63户贫困家庭中,因病致贫家庭占到了一半以上。通过调研,社长何邓、总编缉刘少鸿说,这些因病致贫户,我们首先要帮助他们治好病,通过医保、救助等渠道减轻看病负担,然后再帮忙寻找合适的致富项目,达到彻底脱贫致富。
“五组村民彭桂发生活确实困难,让人看了心酸。”编辑汪锳动容地讲道。汪锳包扶的村民彭桂发今年56岁,几年前因高血压引发中风,彭桂发的老伴已经过世,年仅25岁的儿子只好远赴他乡打工,以支撑父亲的医药及生活费用。“我一年住院最少都得三四次,更不说买各种药得花的钱。实实是拖累了我娃了,还不知道娃啥时候能娶上媳妇。”彭桂发担忧地讲道。
记者马泽平包扶的八组村民区建良今年65岁,由于长期患病,加上日渐年迈,家庭无收入来源,生活贫苦。见到包扶干部到家里来了,老人显得十分高兴,拉着马泽平问道:“能不能帮我联系把门前的这一段护坡给咱修一下,就给我解决大问题咧。”马泽平给老人承诺说:“一定尽最大努力协调好这个事,开工的时候我给你资助300块钱买水泥。”
残疾致贫
党总支书记牛建宏包扶的七组村民张代成今年54岁,家中共有6口人。张代成的老伴说:“本来家里的光景还能过得去,但谁知道突然就遭了祸。”2012年张代成去天津打工时,一次突发事故中他不幸失去了右臂。张代成的大儿子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两口子为儿子治病本就花费不小,张代成出事后,家庭的顶梁柱突然垮掉,一家人为生计愁眉不展。“感谢你们包扶干部,我想如果能找个合适我干的事,有了收入,日子可能就好过了。”
纪检组长李思杰包扶的六组村民李春学与张代成的情况很类似。今年47岁的李春学突遇一场车祸,家庭由此致贫。中年的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身负养家的重担,极其渴望早日脱贫致富,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无技致贫
专刊部主任唐淑君包扶的八组村民范进南是一名老党员,曾任荆家河村支部书记多年。今年62岁的范进南家里共有5口人。按常理说老人任村干部多年,应该可以安度晚年。但是范进南的家庭也挣扎在贫困线上,令他忧愁不已。“我年轻的时候当村干部,村里的事情多,根本不可能脱开身像其他村民一样出去挣钱。到年龄大了,没有学下技术,也没有积攒下人脉,没有啥致富能力呀。加上村干部的补贴很少,年轻时没有给家里攒下钱。现在我身体不好,已经没有劳动能力了,还要吃药打针。”范进南说,据他了解,周围村子的一些老村干部和他情况相同的人不在少数,老村干部无技术返贫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