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救助站里的故事

救助站里的故事

2014-05-29 09:34:54


  “千里寻亲得相逢,万分心急表感谢。”落款四川省江油市二郎庙镇敬某。这是挂在丹凤县救助站救助大厅里的一面锦旗上的内容。事情发生在2013年3月21日,一大早,在竹林关沪陕高速苏沟口,有群众发现一产妇在此处生下一名女婴,立即报到竹林关镇政府。产妇与婴儿被紧急送往竹林关镇医院,与此同时,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马不停蹄地赶到。考虑到镇医院医疗条件差,产妇身体状况不稳定,救助站工作人员第二天立即把她们母女送到市妇幼保健院。
  从范某和婴儿一住进医院,救助站工作人员王朋便没有一刻停歇过,为了更好地照顾产妇,站里给他在医院租了个床位,24小时守在医院那里,由于与其言语不通,也无法联系其家人,只能用动作和表情安抚她。一天早上,工作人员王朋买回稀饭,她情绪不好,喂饭时直接把饭就甩掉了。他赶紧把地上的饭收拾干净,又跑出去买了包子,她还是不吃。正在发脾气时,政府给请的翻译人员赶到,经过一番交流,产妇说想吃米饭。王朋如释重负,赶紧到医院的灶上请人给产妇专门做了米粥。在照顾过程中,他们无意中在其穿的男式皮夹克里发现了一张彩超检查报告单,上面显示是江油市二郎庙镇卫生院,姓名为敬某。经过一番周折,终于与其丈夫取得联系。27日,敬某的大姐赶到医院见到了弟妹。“当她大姐一进门,她立刻就笑了,我们站在旁边都感动得很,心里也高兴,终于帮她找到亲人了。”王朋说。敬某看到产房里的妻子和在保温箱里安睡的孩子,激动地对救助站工作人员连声感谢。
  2013年5月15日,早晚的气温还比较低。救助站接到群众的电话,说在自来水厂附近的涵洞里发现一弃婴,装在一个方便面箱子里。工作人员赶到时,孩子在不停地哭。男婴被他们送到丹凤县中医院,医生的诊断为脊柱膜突出,孩子的伤口流脓,情况非常严重。“这娃住了好几回院,都是我们在医院陪护。医院里医生、护士也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帮忙照看娃。”工作人员介绍,孩子的父母一直都没有找到,救助站将孩子送往福利院,每月定期都去看。孩子的奶粉、衣服、鞋袜都是救助站的女同事买好给送去的。在别人眼里弃婴都有缺陷,但对救助站干部来说,这些弃婴都是小天使,都应该得到很好的照料,快乐成长。如今,救助站送往福利院代养的28个孩子,最大的已经5岁,这些孩子也把他们当成了亲人,每次看到他们,就会围上来,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真诚换来信任
  刘某今年72岁,常年生活在丹凤县城。他白天以捡破烂为生,晚上住在资峪桥下的一个小破房子里。工作人员讲到:“他开始不是很信任我们,每次我们去看他,他老远看见就躲出去了,我们只好放下带去的生活用品离开。有时候还骂我们。按规定,人家不愿意到救助站来的话我们得遵从本人的意愿。”
  虽然与刘某的接触时常碰壁,但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总是定时给他送去生活必需物资,保证他的基本生活。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看着刘某还光脚,大家赶紧买双棉鞋给送去。长期的照看和相处,刘某慢慢地对工作人员的态度变得和善了。“2013年冬天,有一天我去看老刘,他心情不错。我就和他话家常,咱们认识这么久啦,啥时候也去你家里看看。他这才说他是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人。老刘说他一直不愿意到救助站来就是害怕我们把他送回去,这么长时间他知道我们是好人。”刘亚军介绍说。
  他们也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次一个河南孩子的家长来丹凤接流落此地的儿子,救助站工作人员问好火车的车次到车站举着牌子接人却没接到,打电话还关机了。后来公安局打电话到救助站核实情况时他们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以为是骗局,先跑到公安局去了。
  2013年,丹凤救助站共接待和劝导救助人员856人,救助658人,其中精神病人10人,危重病人3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出生仅仅几天。

  • 相关阅读
  • 购买商品要注意保质期

      (商洛日报记者 赵有良 摄)5月22日,市民张某向记者反映,黄沙桥路段以西部分商家在商店内掺杂过期饮料进行出售,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喝了过期饮料,导致上吐下泻两天,去医院诊断后为肠胃炎。   据张某叙述...

    时间:05-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