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民生

又闻乡间蝉鸣声

2014-08-19 09:33:23 来源:

  商洛日报 -商洛之窗讯(杨 林)周末,媳妇在镇上防汛抗旱值班,我便从市区坐车去陪她。“知了,知了……”乡下的蝉鸣声唤醒了我久违的思绪。
  媳妇工作的镇名叫四皓,是洛南距离县城、也是距离商洛市区最近的一个镇,洛南唯一一条高速公路就起于此,洛洪公路和正在实施“三改二”改扩建的307省道呈“丁”字型穿境而过,便捷的交通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并不偏僻。
  这个镇因境内的四皓山而得名。相传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朝的四位饱学之士东园公唐秉、周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为避秦祸长期隐居于此。后出山助汉高祖太子刘盈顺利登基,又辞高官厚禄,归隐商山,后人感其不慕名利的皓皓风骨,尊称“四皓”。商洛“四皓隐居之地”的说法即源于此。高耸的四皓山(今又称四皓岭)、名士隐居的典故以及如今散落于山间沟岔的民居,又印证了这里是地地道道的乡村。
  媳妇是镇上的综治办主任,就好比贾平凹笔下的那个女主人公,她自己也常以有贾先生亲笔签赠的小说《带灯》为豪。由这部作品改编的同名商洛花鼓现代戏日前正在市影剧院公演,了解小说的人,大概就知道乡镇综治工作。平日里,村民上访、邻里纠纷、社会稳定等头绪繁杂的工作,缠得媳妇很少回家。我呢,虽说从市区到镇上只有半小时车程,但因在市级机关工作,事情多,制度严,也就很少过去,只有她周末值班回不来时才去跑一趟。
  媳妇告诉我,近来镇上好几个村子都因旱出现了饮水困难。镇机关的自来水早就停了,靠从四皓桥头村民自打的井里拉水吃,每桶40元,每天至少拉两桶。除了机关灶,干部职工的生活用水基本都是限量供应,这种情况已持续两个多月了。前些天的几场雨,四皓也都赶上了,但因是阵雨,对缓解旱情效果并不大。听到这,我忙问:“镇上吃水都这样费劲,村里群众咋办?”“县上专门派了拉水车,每天把水送到村上,定点供应”,媳妇解释道。我又问要钱不?她说不要。我便反问:“不要钱的话,群众浪费了咋办?”听我这么一说,媳妇笑了,然后一本正经地说:“你们这些人就是成天呆在办公室,不了解下面情况。今年的大旱天,让怕涝不怕旱的烤烟都干得卷了叶,如果不是没水吃,谁愿意大热天排队担水?平时除了做饭,连洗衣服都舍不得用,还会糟蹋?就说我吧,每天在灶上吃饭,早晚还得去提两铝壶水,更别说老百姓一大家子人日常生活了?”
  媳妇说的没错,我是在市级政府机关从事政务信息工作的,对于今年的大旱有着一定的了解。入夏以来,我市遭受53年不遇的严重伏旱灾害,全市普遍中度干旱,丹江沿线达到重旱,商南县城6万人吃水告急。8月1日,市政府专门召开抗旱减灾新闻发布会。8月4日,市上启动Ⅱ级防抗干旱应急响应。省、市领导相继奔赴一线指导抗旱减灾……官方的一系列行动印证了商洛旱情的严重程度。
  令人欣喜的是,7月28日晚,洛南、商州两地迎来强降雨,市区最大降雨量达124.7毫米,局地出现水漫城池的现象,给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其他地方相继出现两轮雷雨天气。几轮降雨过后,有些县区开始报送旱情解除方面的信息。就在上周五(8月8日),我还和科室同志商量是否应该编发这类信息。
  我先前也曾多年在洛南县的卫东、永丰等乡镇工作,这里与四皓相连,情况算是比较了解的。作为洛南最大的供水工程——洛惠渠就流经此地,下游的梁塬水厂负责供应县城东路的四个乡镇用水,其中就包括四皓。这个离县城最近、毗邻水厂,三次降雨两次光顾过的地方,干部群众至今吃水尚且如此艰难,旱情较重的商南、丹凤、山阳等地,特别是农业生产遭受的旱灾就更不言而喻了。前不久,有媒体曝出洛南烟农发明用塑料袋滴水浇烟苗,被网友戏称为“烤烟打吊瓶”,想来也是群众节水灌溉的无奈之举。而今想起前日质疑旱情解除的想法,着实有些可笑。

编辑:崔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