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团成员在展板前认真聆听东坡院子项目建设情况。

采访团成员采访豆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详细了解公司发展情况。
本报记者 李小龙 杨 萌 朱良娜 马 姜
11月7日至8日,我市举办庆祝第26个中国记者节暨“‘十四五’商洛答卷”一线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组织省级驻商媒体、市级媒体记者走进商州区、洛南县、商洛经开区、丹凤县,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镜头捕捉瞬间,用笔墨记录变迁,在行走与聆听中欢庆属于自己的节日,为商洛高质量发展留下了一个个鲜活而深刻的注脚。
采访首站是秦岭博物馆。记者们参观了秦岭的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历史文化等展厅,通过实物陈列、图文展板、动态视频等多元形式,全方位领略秦岭生态禀赋与人文底蕴。
“以前都是记录别人参观博物馆,今天自己成了‘主角’,感受格外不同。能够和几十名媒体同行一起采风,用镜头笔触记录商洛的历史人文,心里非常激动。未来我会继续深耕一线,讲好商洛故事、传播商洛声音。”商洛广播电视台记者王萱说。
随后,采访团成员走进商州区国渔智慧渔业工厂,大家看到成群的鱼儿在一排排整齐的养殖池里自由自在地游动,大棚里的生菜长势喜人。
“我们采用智慧系统,将循环水养殖与无土栽培水耕种植两种技术相结合,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生态平衡,实现鱼菜共生。”园区负责人赵海蒙介绍。
鱼帮菜、菜帮鱼,这样的生态互助养殖方式,让大家耳目一新。
“我们的鱼菜共生4.0智慧养殖系统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尾水零排放,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保护了水生态环境。”赵海蒙说。
告别国渔智慧渔业工厂,采访团一行奔赴位于张峪沟的东坡院子度假农庄。
这里茶白墙面与红砖镶嵌交相辉映,将东方大雅悄然融入秦岭山水肌理,屋内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让游客在沉浸式亲近自然的同时,尽享便捷惬意的居住体验。
这般“乡韵与舒适共生”的设计,引得采访团成员频频举起手机记录,纷纷称赞其“留住了乡村本味,又接住了现代需求”。
午后,采访团成员走进香气诱人的缘聚张宏超肉夹馍加工车间。隔着透明玻璃,我们看到一袋袋面粉倒进料箱,经过机器和面、滚揉、切割、卷筒等一系列工序,饼坯在“全副武装”的工人与机器的默契配合下被制作成型,在速冻后套袋装箱,经全程冷链,将送往全国各地的门店和消费者手中。
“我们工厂填补了陕南地区陕菜供应链半成品生产的空白,为商洛地区肉制品的深加工、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及农民增收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公司创始人张宏超表示。
可降解餐饮具、外卖打包袋、纸质餐盒、饮品纸杯……走进陕西东勋新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展厅,各式各样的包装袋琳琅满目,其中一款纸杯引发了大家围观——冲泡茶叶时,叶片不漂浮、稳稳沉底,独特的设计让采访团成员连连惊叹。
记者拿起各类产品仔细观察,向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研发工艺、环保特性及市场应用情况。
“只有亲身走进这片山水,才能读懂风景背后的发展脉络,写出有温度的报道。”陕西农村报记者靳天龙感慨道,此次采风不仅积累了大量优质素材,更在实践中坚定了“用鲜活内容讲好商洛故事”的初心。
采访第二天,采访团成员迎着冬日的朝阳,来到洛南县西北核桃物流园内的豆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一股浓浓的豆香扑鼻而来。大家看到,豆腐经过“72变”后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多样性:油豆干、烩豆腐汤包、核桃豆腐、豆渣锅巴……这一系列产品背后的研发与生产,正是企业深入调研后对消费需求的精准回应。
“我们公司现在生产的豆制品有四大类20多种,其中核桃豆腐是我们联合陕科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开发的新产品,它不仅提高了豆腐的营养,也解决了核桃渣再利用问题。”豆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亚斌说。
随后,采访团成员踏上红色寻访之路,前往洛惠渠党性教育基地和洛南县红色教育基地,接受党性洗礼与精神淬炼。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采访团成员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深刻感悟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无畏精神。通过实地参观学习,采访团对于如何在新时代践行“四力”,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中国共产党人奋斗故事,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思考。
在煌朝真空玻璃科技有限公司,采访团成员深入车间一线,察看企业智能生产线的运行状况,围绕技术创新、产能规模、市场应用等问题不时向企业负责人追问,用镜头和笔端定格企业深耕实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瞬间。
“我们依托商洛市优质石英矿资源,通过自主研发的超高真空分离、低温玻璃粉封边等关键技术,实现从原片到成品的全程自动化、连续化生产,大幅提升了产品性能和产能。”公司负责人王星泉表示。
从工业科技的硬核实力转向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采访团成员随后抵达丹凤县秦岭中医药博物馆,近距离观看了展厅内丰富的秦岭中药材标本,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发展史,并通过数字互动、沉浸式体验,领略到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独特魅力,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此次调研行的最后一站,采访团成员来到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聚焦低空经济这一新兴赛道,探寻商洛产业升级新动能。
在展厅和研发中心,大家认真聆听企业负责人徐祥勇介绍无人机研发、生产领域的技术突破、产业布局与未来发展规划,详细了解产品在地理测绘、低空遥感、智慧城市等场景的应用案例,对商洛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有了全面认识,也为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以采访代替庆祝,用脚步丈量发展,这是最有意义的记者节。”西北信息报记者叶瑛说,“此次活动让我们直观触摸到商洛‘十四五’期间的蝶变脉搏——绿色产业的增收实效、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民生改善的幸福图景,都将化作最鲜活的素材,通过文字与画面传递给更多人。”
笔墨当随时代,行走不负韶华。一线记者将持续扎根商洛大地,捕捉发展脉搏,用更鲜活的笔触、更生动的镜头,讲好商洛故事、传播商洛声音,为商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强大的舆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