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汉回来了”“龙娃子回来了”“天明也回来了”!3月27日,是柞水县车家河村芦才沟火灾遇难村民“头七”的日子,几阵鞭炮声后,停放在殡仪馆的救火遇难村民的英灵踏上了回家的路。没有花圈纸扎,没有吹吹打打,没有哀乐低回,熟悉的小山村里,沿路人家门上都挂着箩筐为亡灵指路,迎接他们的乡亲早已搭好了纱帐灵棚。一阵山风过后,满山沟明艳的山桃花和金黄的连翘花颤动地落下无数花雨。
火情惊动小山村
“不好了,兔娃子把林山引着了——”3月21日这天上午11点40许,一声惊呼打破了柞水县干佑镇车家河村芦才沟的宁静。村民杨某和家人怄气后,醉酒点燃了一堆竹子枯枝引发大火,村民宋应龙和程某发现连忙赶来扑救,杨某喊叫着“不想活了”扑向火堆,两人一边阻拦一边奋力灭火。为了阻止杨某自杀,宋应龙将杨某背回锁在其家中。此时,大火已窜上山坡。
起火点郭家沟是芦才沟的一个支沟,人烟稀少,他俩只好电话呼叫亲邻:“郭家沟山林起火了,快来救火!”
村委会副主任张家琪赶来,正砌围墙的余天明来了,卸砖的陶馥银拿起了薅锄。距火场最近的四组组长余兴喜带着杨立庆、刘宝明、宋崇寿、陈先应、陈绍文、宁启学、孙玉华等村民赶来,进城接学生娃的杨申亮闻听兄弟闯了祸,连忙叫上亲友樊团贵、石炳才等人赶到。邻村什家湾的上门女婿夏传峰正在卖茯苓菌种,把车扔在一边就扑了上去。
“快!上扒隔离带,下开防火沟,不要让火窜开了!”担任过多年村干部的张家琪素有防火经验,组织村民兵分三路围堵火魔。
山火地皮溜,隔断自然熄。对于芦才沟的村民来说,扑火算不得什么难事,他们对付上山火、下山火都有一套成熟的办法。张家琪带人从左边包抄,防止火情蔓延进主沟和村庄;杨申亮等在下边开防火沟,防止火魔溜下山烧了果木和附近的屋舍;余兴喜带人上石灰梁扒防火带,防止烧了生态林。火魔一旦顺着山梁烧进连绵山林,后果不堪设想。
坡陡林密,藤荆缠绕,几位村民在刺架中穿梭,舞镰挥锄的割防火带,填充浮土、埋压火点。此时,村支书赵喜祥急忙向镇上求援,一边和村主任分组上门找人,副支书涂家银直扑火场。
12点半左右,干佑镇党委书记张庆斌接到火情,当即通知党办组织机关干部增援,他带着包村干部和林业干部先行赶赴火场,并从邻村什家湾叫来10多人扑火;镇长祁少峰、人大主席肖海坤、综治办主任蒋国政分头带人赶赴火场。
浴火悲壮的瞬间
中午一时许,火舌依然不断地向两边蔓延。张庆斌带着村主任蒋守朝在郭家沟正面指挥协调,包村干部郑正前和村文书程彦申上山观察联络,祁少峰带着10多名队员,从芦才沟东边的弯沟上梁包抄,肖海坤和退伍军人、扶贫干部何欣豪从竹园梁后的小沟上坡,增援张家琪小组。一组组长李志怀带着姜继伟等10多名精壮劳力来了,三组组长蔡文杰带着方吉平、龙太学等10多名扑火能手来了,二组组长王学军、五组组长陈佑勤也先后带人赶来……
封火头,截火路,扒火道,哪儿火势旺他们往那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火势得到初步控制,竹园梁上的余火也被张家琪等人扑灭,截断了火魔扑向村庄的可能。扑火队员这才感到又饥又渴。
山上的人烟熏火燎,山下的人心如火烧。下午三四点,家人们一再叫火把式吃饭,可电话少有接通的。张家琪的好不容易接通了,传来的却是“火未扑灭,吃啥饭呢”。杨立庆的老伴接连催促,只听说“就回来了”可就是不见回。
下午4时50分,眼看着几路人马扒的防火带就要合拢,山坳里突然刮起大风,扑灭的明火又窜了出来,很快从猫狗洼扑向石灰梁。涂家银带着杨申亮、樊团贵、石炳才等赶忙向石灰梁扑去。
上山火如虎,遇风如泼油。此时,在石灰梁上扒火道的余兴喜等人被一团团浓烟罩住,看不到洼坳里的动静,斜对面竹园梁上的张家琪大声呼喊着往东梁跑。余兴喜等人冒着浓烟跑到坡顶,为了保护梁后大面积的生态林,他们在一马鞍状平台处,挥舞薅锄扒火带。此时,从东北面赶来的龙太学匆忙中也加入其中。半山坡的涂家银和张家琪也快冲到这里。出乎预料的是这里地形复杂,四面三洼如同切开的大葫芦瓢头把交错地靠在一起,交汇处的回旋风把黑烟全部聚集在这里,巨大的烟雾扑地弥漫,三四分钟的功夫,伴随着嗡嗡的怪声,石灰梁垴蹿起十几米高的烈焰,瞬间点燃的树蔸子滚向坡下,火星、火球、火团夹杂着爆裂声,瞬间卷向了余兴喜等人。
紧急开通求生道
几十米开外的涂家银、张家琪惊呆了。“大火过后黑灰呛人,三位扑火队员横斜在地上无法辨别。”涂家银沙哑地说,这是他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悲痛一幕。
“出事了!”瞬间,整个火场充满了紧张情绪。消息传出,镇上领导当即上报县委、县政府。柞水县委、县政府启动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迅速组建应急处置指挥部和火灾扑救、医疗救助等工作组,组织扑火队员全力抢险,森林、公安消防人员、医护人员和120救护车呼啸着向芦才沟集结。
同一时刻,处在后山梁上的蔡文杰等人和半坡上的郑正前、程彦申等急忙赶赴坡顶。“龙太学还有知觉,我们六七个人就轮换往下背,党员方吉平不停地砍刺架开路,实在无法通过时借用‘柴溜子’往下滑,花费一个多小时,硬是在陡坡上开辟出了3里长的求生通道。”蔡杰文说“急得火烧眉毛,下坡时个个划烂擦伤。”“两位遇难者往下抬时,杨立庆的老伴再次打来电话,大伙方知死者是杨立庆。”
坡皮烧酥了,地面灰土烫人,身边的树咝咝冒烟,四处弥漫着刺鼻的炭灰味,这时下面沟槽传来了隐约的呼救声。山坡陡峭,时有落石,救援者无法立足,涂家银急忙带着几位村民锨铲锄刨出七八十米的砭子路。程彦申鼓励大家“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先救人”,他不停地揪过一棵棵烧焦的树干扑到沟槽底。右腿换过钢板的杨申亮抱着“豁出命也要多救人”“爬过去也要把伤员送下山”的念头,他们齐心协力先后将重伤者余兴喜、刘宝明、陶馥银救到安全地段。然后折棍子、拔藤条,扎绑简易担架往下送。
天完全黑了下来,扑打了一天的人们,又饥又渴又累。这时山下接应队员送来了食品和应急灯,大家一阵忙活,将搜寻发现的宋应龙和夏传峰转交到消防战士手上,一同掺扶着下山。
悲痛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村庄。当晚10时许,商洛市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赶赴现场指导应急处置。22日凌晨1时许,市委书记胡润泽召开会议,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做好伤员救治和死者善后工作。省委书记赵正永获悉后也作了重要批示。当晚三名重伤员连夜转送西京医院治疗,22日扑灭了大火。事后两三天,人们在现场相继发现了英雄们的遗物:6个薅锄板、3个残柄锄把、3只网状的胶鞋底,残留的三四寸皮带、烧结的车钥匙,唯独一扁壶和刀鞘依然完好。
英雄原本是草根
芦才沟扑火的英雄群体里,34岁的宋应龙还未结婚。他十一二岁时父母相继离世,是奶奶把他和弟弟拉扯大的。应龙活泼开朗,爱给乡邻帮忙,平日和弟弟在外打工,他出事后兄弟未敢告诉72岁的奶奶。
宋应龙的小姨樊团芝说,外甥先把已受轻伤的杨某锁在家里,又折回去救火。治安户长董秀斌说,21日下午4点51分,应龙让他多喊一些人救火,5分钟后,电话就没人接听了,“火大得没法救”成了他最后的遗言。
62岁的杨立庆是救火群体中的长者,两个儿子已成家单过,17岁的小女儿正上高三。63岁的表侄赵恢明说他们是在后坡放牛长大的,小时养家活命靠的是山林,山里人对山有感情。他说杨立庆一生宁肯自己吃亏,方便留给别人。去年来的客商用地需要迁墓,他主动给侄儿做工作带头迁走嫂子的坟。女儿流泪说,爸爸一生节省,生前没照过相,灵前都没有照片摆放。
在嫂子涂家桂眼里,48岁的余天明是个能巧人,农活建筑活屋里屋外都是一把好手。天明小时姊妹多,家境穷,他每天上山拉柴进城卖。大哥没成家,二哥是智障,平时家里的事全靠他照应。村上有啥事他总跑在前面,去年10月,陶馥银家失火,他抢在前面去救火。如今,他亲手给孙子娃缝的蓝色肚兜竟成了儿女们的作念。
余天明3个女儿,大女儿悲伤过度住了院,小女儿说他父亲三年前在汉中打工时,洪水中从被淹的汽车上冒险救过两人,“这件事村里人都知道,都说爸爸是好人。”
5位遇难者中,33岁的陶馥银最年轻也是拖累最重的。陶馥银的姐姐陶馥芹说,弟弟家去年失火,家当全被烧光,原打算3月22日动工盖房,没想到前一天就走了。陶馥芹说,弟弟上有老,下有小,75岁的父亲弱视多病,69岁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女儿7岁刚上学,小儿子才1岁。他这一走,这个家“天就塌了”。
21日正下砖的陶馥银听说山上着火,就带了一扁壶水,临出门时叔父劝他吃点饭,他说“救火等不得,吃了去就迟了”。陶馥芹泣不成声“殡仪馆里的灵柩都搬走了,只剩馥银孤零零了。家里无房停灵呀,亲戚们打算直接从这里送他上路。”
35岁的夏传峰是5名遇难者中唯一的“外乡人”,也是唯一的小老板。夏传峰老家在营盘镇龙潭村,到什家村田家当了上门女婿。传峰的婶娘周厚珍说,传峰眼头活热心肠,做农产品生意买的有车,到田家后盖了新房。当天他到车家河村卖茯苓种子,生意不做赶去灭火,卖茯苓的钱装在腰包里烧得只剩一点点。
婶娘说21日中午12点左右,传峰给媳妇打电话说等把火救完就回来,21日晚才得知传峰不在了。她说传峰是家里的顶门柱,岳父眼睛失明,儿子今年才七八岁,他走了一家人都哭晕了,80岁的奶奶拄着拐杖每天都要到他门前转一匝。
在扑火的英雄群体中,还有三位重伤员,他们是57岁的龙太学、54岁的刘宝明、46岁的余兴喜。58岁的张家琪、33岁的姜继伟则因劳累虚脱昏倒住院。
张家琪神情恍惚,无论是睁眼还是闭眼,面前都闪现着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我不是英雄,走了的人才是英雄!”张家琪喃喃地说。(商洛日报 记者 赵有良 通讯员 张 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