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小说领域,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的分量相当于长篇小说的茅盾文学奖。我省“百青”入选女作家陈毓已经获得两届小小说金麻雀奖。然而,她在大众文坛的知名度却所知廖廖。为“锻造文学强兵,推出文学新秀”,昨日,由陕西省作协文学院主办的“陈毓小小说作品研讨会”在西安举行,蒋惠莉、贾平凹、杨晓敏、方英文、李国平、王维亚、邢小利等文学评论家会聚一堂,评论陈毓的文学成就。
赞同:展示出小小说作家灿烂的创作才华
陈毓是省作协文学院第二届签约作家,现在《陕西画报》供职,从1997年发表作品,至今发表各类作品百万字。作品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刊选载,并收入多种小小说年选和各类精华本。获首届、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入选“当代小小说风云人物榜”之“三十六星座”“新世纪风云人物·小小说金牌作家”。
省作协党组书记蒋惠莉认为,陈毓的小小说文体意识清晰丰沛,并贯穿于她的整个小小说创作过程中。在千把字的篇幅里,她对现实生活的各类题材,特别是对生命、两性、爱情等有着独特的艺术感觉,有着别人无法重复、很难再现的艺术想象。作为陈毓的文学导师,贾平凹认为一同从商洛走出的陈毓是一个“山里的精灵女子”,“她安静地潜心写作几十年,不炒作不张扬,不断探索,在无定式的小小说领域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她的题材宽泛,现代意识强烈,注重生命、人性,文学意向很硬,像刀在石头上咔嚓咔嚓地刻下去,尖锐而有力量,没有‘欺世之作’的痕迹。”
与会作家们都认为,陈毓用小小说的文体形式来展现人类生命的真实状态,即便是在一些故事元素比较明显的作品里,她的艺术世界里特有的细节描述和氛围营造,她对小说叙述技巧的娴熟运用,以及在生活哲意的智慧传达上,都表现出一个成熟的小小说女性作家灿烂的创作才华。唯美与丰沛,是陈毓小小说作品始终弥漫的艺术气象。陈毓的小小说文体创作实践,构成小小说矿藏中的珍稀元素。
交锋:文学作品只有好坏之分,没有长短之分
有意思的是,昨天的研讨会因为对陈毓今后创作的不同建议,俨然分成了两个阵营,成为一场文学的辩论。
贾平凹认为,从陕南走出,受楚文化影响的陈毓文字太过精巧幽柔,影响作品的境界,“不能光吃精粉面,也要吃荞麦面,写得杂一点,浑一点,有冲击力。”作协副主席方英文也认为,陈毓的作品“应该关注现实和当下,更多一些人间烟火”,评论家仵梗直言陈毓的作品精巧有余,拙朴不足,他打比方“就像治印大家,在刻制一枚印章之后,还要有意使边角破残。”
然而,这种观点被文学评论家李震认为不妥,“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陈毓的文字干净得近乎透明,诗意而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如果一味往清水里搀沙子对水,那是水泥,而陈毓的作品本身是水晶。”
贾平凹同时建议陈毓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小小说领域,“闺女还是要出嫁的,能写多长就多长,作品长成啥样子就是啥样子”。对此,李震的观点是“作品形质的大小与文学的价值不成正比,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都是写短篇小说的,但他们的艺术成就是举世公认的”。李震甚至提醒陕西作家,“陕西出了很多宏篇巨著的长篇小说,但要警惕长篇小说的泛滥成灾,而忽略了语言艺术的精微处”。这一点得到了方英文的赞同,“文学大师鲁迅也没有写过长篇,进一步说,短篇小说的写作因为处处要显示精到,反而是最见高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