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戈华
3月的商洛,桃红柳绿,春意盎然。3月30日至31日,以“商于古道诗歌之路”为主题的中国新诗百年论坛(商洛)暨商洛诗歌研讨会在商洛市隆重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黄道峻,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原《诗刊》主编叶延滨等众多文坛大腕、文艺评论家聚会商洛,围绕“商于古道诗歌之路”主题,对商洛近年来涌现出来的陈仓、南书堂、慧玮等8位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深入商南、丹凤进行了实地采风。在嘉宾和商洛诗人眼中,这次活动是中国西部一次难得的文学盛会,是文学重镇商洛名家云集的大会,更是商洛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
商山道的诗歌情
吉狄马加在讲话中说,中国新诗发轫于新文化运动时期,100年来,历经无数诗人的艰苦努力,中国新诗取得了辉煌成就,涌现出大量优秀诗人和优秀作品。回顾中国新诗百年历史,对新诗的创作经验进行深入总结,就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国诗歌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新诗的人文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新诗百年论坛2015年5月在无锡正式启动,计划用3年时间梳理中国新诗走过的百年历程,将邀请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教授、诗人参会,成立不同的课题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设立不同的课题项目,对中国新诗百年的成果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度研讨,并指导当地文学创作。这次来商洛市出席论坛的全国、省市知名作家、诗人和文艺评论家,围绕“商于古道,诗歌之路”这一主题,对商洛文坛近年来涌现出的部分新锐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盛唐以来,沿长安向西走出了一条“丝绸之路”;而沿长安向东,经蓝田、越秦岭、穿商洛至河南史称“商山道”,则走出了一条“诗歌之路”。商洛是中国西北与东南的交通要道,在这里曾经留下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等许多诗人的足迹和诗作!这里也是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诗歌之路。商洛地处中国地理南北的分界线,物产南北并蓄,风俗秦楚交融,文化积淀丰厚,因而诗人们在这里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广阔园地,使这里成为唐代诗风实现南北交流、融合的一个基地。在这条漫长、崎岖的古道上,无数唐代诗人忍受着苦痛和忧伤,往来奔波,阅尽人间沧桑,上演了一幕幕历史悲喜剧。如李涉的《再宿武关》,集中表现了游子的无限愁思:“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入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岑参的《过武关》,难洗科场落榜举子的满面赧颜:“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韩愈贬赴潮州后,家属亦被谴逐,小女道死,临时草草殡之于商州层峰驿旁。次年韩愈经过其墓,曾“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唯闻饭一盘。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渐痛泪阑干。”但商于道上美好的山水,终究也给诗人们留下了难忘的怡悦记忆。难怪白居易晚年寄居洛阳时,曾一往情深地写下“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间”的诗句。
贾平凹:商洛诗歌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
“多年来,商洛有一批写诗的人,都在坚持写诗,而且写得特别。我觉得写得好,在全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才吸引了这么多人来关注商洛。”贾平凹一开始就说出了为什么能在商洛举行大型诗歌研讨会的原因。
陈仓、南书堂、惠玮、远洲、郑学良、陈年喜、左右、吕布布这8个诗人,目前是商洛诗歌界的代表人物,他们大都在社会底层、基层,他们都爱好诗歌,心中有祖国,善于进行思考。贾平凹说,他们写的诗有各自的底气,都是石头缝里、地层缝里憋出来的一股子气,里边有对中国目前社会的思考,也有一些呐喊,一些振奋的东西、哀怨的东西、苦闷的东西,诗人们都表达了出来。“能获得社会上的认可,一方面这些诗都蕴含着真感情,再一个有它独特的地域文化、商洛特点,感情特别的真,对中国目前现状的思考也比较深,各种因素促成了这个群体。”贾平凹说,“文学创作基本上是互相影响的,一出要出一窝人。商洛原来被大家评为‘戏剧之乡’,写戏人那么多,就互相影响。后来有人开始写小说、散文,现在有这么一批写诗的人,这种风气是商洛独特的一道风景。目前在陕西文坛上,商洛也是一个重地,这是商洛目前诗歌界的现状。”贾平凹鼓励家乡诗人:“对于整个商洛的文学创作包括诗歌创作,我觉得坚守得很好,现在搞创作包括搞诗歌基本上是养活不了人的,只能说是你特别爱好,爱好以后它就有社会责任感,然后把这个当事业发展下来。”
对于商洛诗人的未来,贾平凹认为商洛比较偏僻,这次举办中国新诗百年论坛暨商洛诗歌研讨会,在外边能够请来这些大诗人、大编辑、大评论家,听听人家的发言,看看人家思维变化,对自己就是一个提高,商洛的诗人们要更多的走出去。“这次能花这么大的力气、开这么大的会,对商洛来讲,我觉得是极不容易的,以前从来没有请中国这么多重要人物到商洛来,这次算是开了一个风气吧。以后在小说界、散文界、戏曲界可以办更多类似的活动,对于繁荣商洛的文化生活,对于出人才出作品绝对有好处。”
谈到对商洛诗歌界年轻诗人的希望时,贾平凹说:“希望把诗歌能坚守下来,把自己的爱好能坚持下来,常年写下去,它毕竟是提升人灵魂和精神方面的一个东西”。贾平凹希望商洛诗人多开阔眼界,多学习、多思考,将眼光放远。“眼睛盯着全国理想就大了,奋斗目标也就大了,也就更利于创作。如果目光老盯着身边,是非就来了,干扰的东西就多了,而且把你训练得心胸、眼界就越来越小了,这样对创作也不利。”
商洛诗坛的希望之光
在本次论坛中,吉狄马加、贾平凹、范小青、叶延滨等大家对商洛近年来涌现出的部分新锐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了深入研讨,对陈仓、南书堂、惠玮、远洲、郑学良、陈年喜、左右、吕布布8位商洛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了面对面点评,让商洛诗人受益匪浅。
3月30日下午,商洛诗歌研讨会在商洛学院举行,张清华、欧阳江河、何同彬、张晓琴等十余位国内知名诗人、评论家及部分商洛作家与商洛学院师生齐聚一堂,纵论中国新诗百年之路及新诗创作走向。研讨会上,大家纷纷就中国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的断裂与传承,诗人身份建构以及不同身份对诗人创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并对商洛8位诗人诗作进行点评、指导。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新诗是中国新文化的先声号角,中国新诗人是文学革命最自觉的实践者。中国新诗自1917年开始,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新诗从草创、实验到建设,取得辉煌成就,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但新诗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梳理、反思和探讨。陕西是中华诗歌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西安响起的汉唐之音曾远播五洲四海、影响绵延不绝。与西安隔山相望的商洛,作为连接古都与东南区域的要地,文化积淀同样悠久深厚,尤其以诗风之盛享誉至今。当今的商洛诗人群体和诗学研究群体正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可观的成果,复兴着商于古道这一“诗歌之路”的亮丽风采。与会的商洛诗人与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对自身创作身份转变的构建做了分析,指出走出商洛是身份的变迁也是生命的延续,在未来的创作中应该找准自己的身份,创作出好作品。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行程,但中国新诗百年论坛(商洛)暨商洛诗歌研讨会落户商洛,让商洛的诗人和全国的作家、诗人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商洛籍诗人陈仓在离别时感慨道:“这次活动必将为推动商洛诗歌创作增添强大的精神动力,让商洛诗歌走出秦岭,走向全国,进一步扩大商洛文化之乡的影响力,也必将在商洛文化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