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从1994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至今已经有18年了。
有不少地方进行探索,但仍难以推广。从各地试点情况来看,公车改革路径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是货币补贴,二是集中管理,三是加强监管。
一直关注公车改革的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认为,公车改革经过多年宣传,地方政府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认为公车消费一定会改,但具体怎么改,还有待中央统一标准。需要中央设定一个基本框架,对哪些级别的干部能进行专车配备,各级干部的货币补贴又应该在什么范围之内。如果全部放由地方制定标准,有些地方的补贴标准可能会非常高。如2008年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进行公车货币化改革。区委、区政府正职每年补贴8万元,区人大、政协正职每年补贴6.5万元,被指是“变相加薪”。实行一年后,被叫停。
汪玉凯认为,公车改革现在就看中央改革的决心有多大,现在最大的阻碍就是缺乏中央层面统一的大框架。脱离国家大的框架,靠各地自行探索,各地模式差异很大,难以在全国推广。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让各地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微调,才能有效推动改革。
叶青也认为,各地要推行公车改革,技术层面上难度不大,只待中央统一标准落地。(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