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海洋/东方IC
在中国经济放缓的2014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步伐却呈现出一马平川式的提速节奏。据商务部预测,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快速增加,2015年对外投资规模可能超过利用外资规模,中国将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持续出现井喷式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还在这个秋天“收获”了多个海外地标建筑:无论是拥有120多年历史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还是位于伦敦金融城中心的劳合社大厦,这些曾经在国人眼中遥不可及、洋气无比的国外地标都已成为中国企业的投资新标的,这不仅让国人振奋,也让世界为之瞩目。
面对中国企业不断掀起海外投资新浪潮以及收购海外地标建筑的热情日益高涨的现实,明晰其中的现实风险显得愈加重要。如何加强风控、规避风险,同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确保安全“返航”,成为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道新难题。
民企海外投资掀新浪潮
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政府核准的投资事项将比2013年减少40%。除少数另有规定外,境外投资项目一律取消核准。
此前的9月6日,商务部发布新修订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则规定,除对中国企业在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投资实行核准管理外,其余均实行备案,这便将对外投资管理由原来的全面核准改为“备案为主、核准为辅”。
多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两项新政无疑给本就火热的海外投资市场增添了一股鲜活动力。而在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的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表现也交出了一份具有突破意义的答卷。
据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对外投资额超过1000亿美元。同时,今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433.4亿美元,今年全年对外投资有望实现10%左右的增长。
在这一喜人的数字之中,民营企业可谓贡献颇丰。
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发布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披露的中国内地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较去年下半年增长218.6%,而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爆炸式增长无疑是中国经济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的企业海外投资热潮与多重因素有关。“国家相关的利好政策不断出现,加之央行目前推出常态化的干预,给企业增添了对外投资动力;另外,企业基于资产配置以及国内经济环境的考量,不会只把资产放在一个篮子中,海外投资行为是企业的正常行为,是企业从本土走向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
他国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都在空前加大,企业对外投资的形式不仅趋于多样化,投资领域也更为多元。
与国企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矿产、能源行业不同的是,民企的投资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主要投资一些电信、医疗、食品、物流或者地产等行业。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海外投资的排名前两位的行业是农业、能源,房地产行业则紧随其后。但从目前来看,房产投资有大幅升温的态势,包括万达、碧桂园、万科、绿地等十余家大型房企,已在海外有房地产项目或确定投资计划,投资规模已达上百亿美元。
仲量联行研究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海外房地产投资总额较2013年同期增长17%,达到54亿美元。
有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解析目前的海外投资热潮,需要厘清当前的海外投资热潮有多少是产业转移类投资,又有多大比例属于单纯的购置地产项目的投资。如果一些企业在国内产能过剩、利润率下降、短期内难以开拓新市场的困局之下,把多余的产能转移出去,这对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件英明决策;如果企业是做其他类型的投资,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海外投资风潮的经验和教训却值得所有企业借鉴和参考。
上世纪80年代,在前期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外资盈余的基础上,日本企业掀起了海外收购浪潮。在房地产方面,日本企业收购了大批观光旅游房产项目和商业地产项目。到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投资者在美购买的不动产占美国不动产总量的10%。随后,日本企业却未能从这些地产项目的经营中盈利,它们购买的海外资产很多都出现了经营不善难以为继的窘境,最终为弥补巨额赤字而低价出售。
如何安全“远航”
16年前的1998年 ,中国首次明确提出了“走出去”战略,从那时起,无数的中国企业踏上崭新而陌生的“出海征程”。
从过往经验来看,一些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之路并不平坦,它们进军国际市场之后往往会遇到文化差异、法律理念、劳工环境等多方面挑战,而整个资产配置过程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因此,对于当前这些热衷于“出海”的企业而言,风险的防控是一个首要前提,企业只有进行细致的投资风险分析和评估,具备化解海外投资风险的能力,才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也才能最终保证投资安全。
有业内专家指出,民营企业若要提高海外投资的成功率,应该进军自身熟悉和擅长的领域,最好是围绕自己的主业开展,同时要熟悉所到国的相关法律、政策以及投资环境、风土人情等,在此基础上慎重选择投资领域、时机、合作对象,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要积极提升壮大自身的实力,包括品牌、营销体系、供应链等方面,使自己在海外投资经营中处于有利地位。
在管清友看来,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应该关注的是能不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遇到的难题,当企业在海外遇到风险或困难时能不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保护和协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中国尚没有一部关于境外投资的正式法律,在涉及一些对外投资的市场准入、企业行为规范、责任追究等相关事宜时,缺乏具体相关的法律规定,最终导致境外投资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随着海外投资的数量和规模的逐渐增大,加快推进海外投资立法,通过法律形式保护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为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降低海外投资风险,是非常必要的。”管清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