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
本报讯(记者 李天际 通讯员 曹蕾)什刹海在保护古都风貌方面将借鉴此前杨梅竹斜街的经验,对有意愿留下来的原住居民实施平移改造。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西城区人代会获悉,什刹海将在乐春坊胡同建设集中的平移示范区。
今年6500户居民有望改善住房条件
西城区副区长李岩介绍,去年全区棚改任务共计33项,通过征收、拆迁、腾退、修缮等方式实现改善6605户居民的住房条件。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西城区计划改善6500户居民的住房条件。力争百万庄项目年内完成全部征收工作,全面启动回迁房建设。同时力争在2015年中期全面启动枣林南里、菜园街、光源里项目征收工作。
此外,进一步提升白塔寺、什刹海、杨梅竹斜街“老三片”向纵深发展,加快启动国家大剧院西侧、宣西风貌协调区北侧、珠粮街“新三片”保护修缮工作,采取“居民自愿、平等协商、整院腾退”方式,力争实现签约搬迁1000户居民。
在整体棚改过程中,西城区结合文物保护要求,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社会影响较大的文物保护单位,优先列入征收、搬迁、腾退范围。目前西城区先后启动了粤东新馆、市委党校“山字楼”、护国观音寺等项目的征收腾退工作,2015年将结合棚改政策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
乐春坊胡同6院落成为平移改造试点
在推动核心区风貌保护上,李岩介绍,白塔寺地区重点对初成规模的胡同进行院落及公共空间统一设计改造,营造片区微环境;对阜内大街进行功能调整产业升级,将现有的奖杯一条街提升为符合区域定位的业态;加大鲁迅博物馆和妙应寺联动和提升改造。
杨梅竹斜街重点以三井社区为试点,推广“内盒院”零散空间改造,结合居民意愿,按照就地改善环境和两权分离合作的方式,实现“留住老北京原生态和乡愁”的要求。
就社会关注的什刹海地区,西城将在乐春坊胡同集中建设平移示范区,回应留住居民的愿望和要求。此前,西城区在杨梅竹斜街试点过平移改造,成为对旧城保护的有益尝试。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乐春坊胡同1-6号院落已被确定为平移改造试点,并已有3个院落腾出来,委托清华进行方案设计,按传统院落模式建造平移示范区,将零散留在大杂院中的居民,集中到一起居住。
白塔寺地区将整体改造和业态升级
作为拥有181处文保单位的文物大区,西城去年的文保工作成效显著。李岩介绍,去年,文物修缮及安技防资金共投入6920.31万元。修缮工程涉及涛贝勒府、永佑庙等14处文保单位,完成历代帝王庙西配殿及北围墙、牛街礼拜寺大殿、先农坛外坛坛墙、地安门雁翅楼、劝业场等修缮,启动先农坛内坛坛墙修缮、护国双关帝庙大殿修缮,对地安门百货商场进行装修改造及业态调整。
今年,西城区将抓好什刹海地区“三横三纵”景观建设方案和“四片”项目规划研究工作(三横:即北二环辅路、平安大街、西安门至文津街,三纵:即北中轴线、西什库至德胜门内大街、西四北大街至新街口南北大街,四片:即什刹海环湖片区、景山北海片区、西什库片区、护国寺周边片区);启动什刹海地区15个院落修缮,大栅栏地区道路交通规划研究工作,阜成门内大街、阜成门内大街北街、地安门外大街、德胜门内大街及鼓楼西大街的产业规划研究,以及西海周边景观提升工程、景山北海周边综合环境整治,推进白塔寺地区整体改造和业态升级。
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透露,今年将对南长街北口的万寿兴隆寺及南长街南口织女桥开展保护利用规划研究,实施护国寺金刚殿、一桥两庙(德胜门桥,永泉庵、真武庙)、三官庙、天寿庵等文物院落的腾退与修缮。此外,在德胜门城楼对面的西北侧建设一处仿古院落,与德胜门城楼构成对景。
相关新闻
西城人大首次行使环境建设决定权
本报讯(记者 李天际 通讯员 张海涛)北青报记者昨日从西城区人代会获悉,西城区人大首次就环境建设事项行使决定权,提请人代会审议“关于加强环境建设共建和谐宜居西城的决议草案”。
人大行使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此次就环境建设事项行使决定权,为了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使党的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的意见通过人大法定程序进入到国家机关的决策和工作中。决议草案共8条,明确了加强环境建设、共建和谐宜居西城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分别对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驻区单位、街道、社区以及居民群众在环境建设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据悉,决议草案经区人代会表决通过后,区人大常委会将通过听取和审议区政府落实决议情况的报告,开展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组织代表结合决议内容开展调研,推动决议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