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风采  »  关注动态  »  外界动态

社区养老中心“如何管”要有统一标准

社区养老中心“如何管”要有统一标准

2015-01-26 14:57:00

来源:北京晚报

  谈到养老,在右安门街道办当主任的王百玲,一点儿也不陌生。因为,她所在的右安门辖区,就是一个100%的老年化社区,8万人的居民中,约有2万名都是老人,占到了总人数的25%。

  王百玲在调查中发现,老人们对于就餐和医疗的需求缺口很大,发放老年券、由社区工作者入户照料孤寡失独老人等常规办法,都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

  去年年底,街道办把原有的敬老院改造成了养老照料中心,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引入经营企业,“公办民营”,向社区老人提供“无围墙的照料”。

  针对吃饭问题,照料中心开放了“老年小饭庄”,不能出屋的老人,也可以通过电话订餐的方式,由工作人员送餐上门。而针对医疗问题,照料中心也正在和医疗机构合作,探索医养结合,想建立一种机制,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上门出诊。

  1个半月的经营,养老照料中心颇受欢迎,有105名老人都通过照料中心,在家里就享受到了养老服务。可是,困惑也接踵而至。

  一方面是价格问题。现在养老照料中心的收费标准是在每月2000元到3000元之间,可面对800万元的投资金额,王百玲担心,经营者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考虑,长此以往,不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人员配比问题。“社区的好多老人,都向我表示想接受照料中心的服务,可目前我们的人员只能覆盖到105人,再多的老人,人手就不够了。”

  王百玲提出,目前全市已经有104个养老照料中心。可具体到照料中心应该用什么模式经营,经营标准、服务内容和价格是什么,服务质量又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原则。

  “没有标准不成方圆。这些基本的标准没有,我们就不知道去如何监管经营者。”王百玲坦言,街道办既怕管少了跑偏了,又怕管多了不行。因此,她也呼吁,针对养老照料中心管理,出台更具体的指导性文件,让各个街道不仅能办养老照料中心,也能管好养老照料中心。 本报记者 赵莹莹 J201 刘航 摄 J214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