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正在全国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GDP之变”成为代表和委员关注的焦点。截至1月29日,在28个召开地方两会的省份中,除上海未设定具体增长目标和西藏基本持平外,其他26个省份对于2015年的GDP增速目标相较2014年均有不同程度下调。其中,山西、甘肃和辽宁三省下调幅度最高,在3%左右。
作为地方政府一年中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两会所透露的重大决策性变化备受关注。维持多年的“GDP崇拜”是否宣告就此终结?这一变化将对社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
各地大幅下调GDP增长目标,与2014年各地经济增长“成绩单”普遍不佳有着直接关系。28个省份公布的2014年预计的GDP增长率中,绝大多数未完成,其中距完成既定增速目标差额超过0.5%的就有18个省份,山西省距离完成目标相差最大,设定目标为9%左右,初步核算仅完成4.9%。
事实上,各省份大范围下调GDP增长指标并非今年首次出现。从2013年地方两会开始,各地在制定GDP增速预期目标时已经开始“点刹”。
2012年各省份列出的GDP增速目标与上年相比多处于持平,有8个省份上调增长幅度。2013年,各地制定的GDP增长目标有18个省份保持不变,13个省份已开始下调。而到了2014年,全国31个省份年初制定的GDP增速目标中,仅有黑龙江和海南两地上调,22个省份选择“降速”。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说,淡化速度是发展的必然,现阶段不可能也不必要再追求发展的高速度。进入改革攻坚期,质量比速度更重要,要用过去拼速度的热情来追求高质量。
此次各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上海市成为唯一未设定具体增长目标的地区,备受各界关注,甚至引发“今后地方是否将取消GDP考核”等话题的热议。
不少经济学专家表示,2015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旧较大,且短期内我国经济整体形势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大盘面不会改变。因此,各地经济增长指标相应下调,也是情理之中。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因此,应该设定适应新常态的增速指标。”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说。
王雍君表示,削弱GDP在干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甚至部分地区直接取消,肯定是今后干部考核制度改革中的大方向。取代GDP考核指标的,将是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综合性指标体系,而这些项目大多需要GDP增长来支撑,“因此在不只考核GDP的状况下,要想考出好成绩,可能得比过去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