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是对历史的背叛,纪念是真正的盼望。
“萨布瑞斯”是希伯来文“仙人掌果”的意思,通常用来形容以色列人的个性。熟悉了犹太人颠簸流离、任人宰割的历史,对比他们乐观豁达、顽强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得不说,用这种外表坚硬带刺,但内心柔软甜蜜的仙人掌果来形容以色列人的性格,是再恰当不过了。这也是我透过“大屠杀纪念馆”之行所印证的。
陆昂称:“每一次走进耶路撒冷的“大屠杀纪念馆”,我的内心都有深深的绞痛,震撼于人性的惨绝人寰。听着儿童纪念馆一个个孩子的名字和年龄,看着一个个犹太生命逆来顺受的无助与无奈,看着那似曾相识的人山人海的民众对希特勒狂热的尊崇,看着那堆积如山的尸骨、鞋袜、衣衫,看着杀戮者及其帮凶的理直气壮、冷若冰霜,我的心禁不住一阵阵地抽搐,耳畔久久回荡着柏林犹太人纪念馆的空地上,人们踩踏卡迪什曼制作的一万张表情各异的脸孔叮咚作响的回声,那是怎样的疼痛、哀鸣与啜泣!”
这个1956年建立的纪念馆,不仅用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屠杀的六百万犹太人,也纪念着所有在二战中帮助过犹太人的英雄们。这个纪念馆不仅供世界各国的游客参观、造访,也提醒着以色列国民面对和铭记历史。然而,这个纪念馆的希伯来文名字却与杀戮、耻辱无关,它真正的名字是:Yad-veshem,出自圣经《以赛亚书》中的一句话:“在我的殿中和在我的墙内,我要赐给他们有记念,有名号,比有儿女更好;我必赐给他们永远不能废掉的名”。
这个纪念馆的名字,就是“记念和名号”。
众所周知,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首要目的,是要根除灭绝犹太人,不论男女、不分年龄,所以才会有如此惨绝人寰的犹太人大屠杀。事实上,纵观历史,试图灭绝犹太人的行径从罗马帝国至今,此起彼伏,从来没有停止过。希特勒的恶行只不过是历史上所有反犹行为的缩影和登峰造极。但是,一切的背后都有其指向终极的本质意义,历史也在这样的劫难后推动了犹太人的大批回归,最终促成了犹太复国的努力、促成了以色列的建国,进而才有了今天我们可以反思、可以缅怀、可以纪念的机会。根据记载,所有纳粹集中营的犹太人手臂上都被刺上一个号码,他们不再拥有自己的姓名。而这个纪念馆的目的,就是要把那些罹难的犹太人应有的名份、尊严归还给他们,同时也让所有帮助过犹太民族的人们的名字,在上帝的国度获得永久的纪念。
上帝借着先知以赛亚的口说,我要在我的殿中,就是上帝自己的地方,赐给罹难者一个记念,一个名字,是在他永远的国度里,永不被废去,永被神记念。
在那座纪念馆中,我们看到无数的死亡、焚烧、枪杀,看到无数层层叠叠的尸骨……但是,这个曾被上帝自己与之立约的民族不会消亡,因为上帝自己的恩典之约决不会废去。所以,我们看到了犹太民族的苦难,也看到了他们的顽强与生生不息。圣经说:这是独居的民,不列在万民中。犹太民族注定在这地上的一生,要走一条与世界分别的道路。但他们最艰难的时刻,上帝又会一直告诉他们:我虽然以艰难给你当饼,以困苦给你当水,你必然会不偏左右,走在上帝的正道中。而这条路,至终是祝福。
这似乎就是那个“当犹太人经历屠杀时上帝在哪里?”问题的最终答案。这也就是为什么上帝会亲自为雅各改名为以色列。过程虽然艰难,但结局一定得胜。这是上帝对以色列民族始终不变的应许。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以色列虽然腹背受敌,战乱不断,却始终繁荣昌盛、岿然不动的原因。
每一次伫立在特拉维夫的海边,我都禁不住感叹上帝对以色列人的祝福是何其丰富!他对亚伯拉罕的应许是何其真实!这个只有八百万人口、两万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国家,却有着各种形态的自然环境和植被,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气候,有山,有水,有雪,有雨;有骄阳似火的盛夏,也有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柔润和煦的春风,也有温暖秋日的阳光;有可以肆意冲浪的海滨,也有驰骋滑雪的胜地……我经常跟以色列朋友感慨,你们国家虽小,却应有尽有!让我更加惊叹不已的是,即使以巴分治决议,上帝对以色列人也是偏心得让人嫉妒!根据巴以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且水源很少。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水源充足。你说,这些难道不是天意而是偶然吗?
正是犹太人对自己明确的身份认同,才造就了这个民族嫉恶如仇、坚强不屈、团结一心的特质。希特勒的大屠杀让几百年来犹太复国运动收获了最终的果实,让犹太人不再是任何国家和族群中的少数,成为有尊严、有归属、有独立作为的以色列国的公民。因此,所谓“记念”,也就不再是对着破碎过往、艰难生命的缅怀,更不是对敌人世世代代的记恨。记念,那是铭刻在上帝永远的国中、永远的殿中的名号——Yad-veshem。记念,不仅是一种最真切的盼望,也是生命和民族尊严、名分的回归。
但是,在安慰纪念罹难者的同时,我们仍然不能忘记那些纳粹直接杀戮者的恶行,需要反思,为什么六百万犹太人被杀戮、被迫害时,会有那么多纳粹的帮凶?而且,很多时候,他们出卖犹太人不是出于任何私怨,仅仅出于金钱的利益!正如《法兰克的日记》所记述的,出卖一个犹太人可以得到的报酬大约是50欧元。这让我禁不住想到出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得到的也不过就是30谢克尔的报酬。虽然犹太大屠杀的人数只占二战死亡人数的十分之一,但这六百万条生命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刻而永恒的。为什么每三个欧洲犹太人会有二个惨遭杀害?为什么会有三万个荷兰人自愿成为德国刽子手的帮凶?为什么那么多人至今对犹太人的被杀戮仍然无动于衷?理直气壮地抢夺、侵占着犹太人曾经的财产和财富,而心安理得地继续占有?我想起那部题为《Woman in Gold》的电影,那里面所揭示的人性似乎很好地解读了我的疑问。历史一次次地提醒我们深植于人性的冷漠与贪婪,嫉妒与残忍。而人类却习惯性地把罪恶归咎于少数人作为替罪羊,掩面不看真实的历史,以便为自己找到更冠冕堂皇的借口。俗称的大屠杀纪念馆,Yad-veshem,提醒我们,忘记历史的个人、民族、国家,一定不会真实地面对和纪念历史,也注定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犹太民族给我们示范了最好的面对历史和苦难的态度:真实地还原、纪录历史,勇敢地面对刽子手们,对他们要穷追不舍,毫不留情地揭露他们的罪恶,审判他们的恶行。同时,顽强积极地面对生活,让所有苦难化作最美好的祝福!即使是在荆棘中也要努力地绽放自己的生命!今天的以色列以及各行各业优秀的犹太人们,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