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河北两位收藏木器的藏友来集雅轩作客,让介绍些周边地区爱好木器的朋友。我七七八八介绍了几个城市、乡村的朋友,他们记录完联系方式后,看见桌上摆放的一件木制龙纹瓜形锤,拿在手上仔细观看,判定是清中期的物件,请求将此物转让与他。此物可以说是一件镇宅之宝,非常精细,我是万万舍不得让人拿走的,藏友见我为难就很快转移了话题,临走前还将宝物摸来摸去,久久舍不得放下。
一个月后,藏友收了不少家具来谢我时,拿出一件铜香炉让我欣赏。我见此物小巧玲珑,很逗人喜爱,鉴定为清仿明宣德炉。客人见我喜欢便讲,此炉是在湖北十堰一农家收的,是我专为你买的。我说那就太感谢了,多少钱?藏友讲,钱就不要了,喜欢就是你的,但我有一个条件,将你的木瓜锤转让给我。哎呀,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看来他已谋算了一月有余。朋友嘛,互通有无,各取所爱嘛!
此炉为索耳,又称绳耳、麻花耳,直径10厘米,高8厘米,重量1斤,款识为三行六字排列“大明宣德年制”阳文。包浆厚重,三腿灵动,栗色皮壳,形体漂亮。
香炉作为我国古代传统的实用器具,主要是用青铜和陶制成,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宋代各种仿铜式香炉纷纷问世,其中包括鼎式、鬲式、奁式、鱼耳、三足式香炉等,逐渐成为上层人士的把玩之物,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使香炉成为当时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赋予了它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元、明、清时代,香炉逐渐由上流社会赏玩为主转变为祈神供祖为主,观赏功能降至从属地位。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从国外进口了一批红铜,责成宫庭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宫内藏的柴、汝、官、哥、钧、定名窑瓷器的款式和《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监制香炉。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精心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是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宣德三年利用这批红铜开炉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这些宣德炉都深藏禁宫之内,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如今极为罕见。
宣德炉的样式主要有鼎、彝、炉、乳炉、鬲炉、敦炉、钵炉、洗炉、筒炉等,且多系仿照古代名器而铸,如商之父已鼎、召文方鼎、父乙鼎、鱼鼎、象形鼎,周之夔龙黑雷鼎、文王方鼎、子父举鼎、素蟋虬鼎、丰方鼎、花足方鼎、纯素鼎、乙毛鼎、大叔鼎、益鼎等。其它有仿唐天宝局式,有仿宋祥符礼器图、宣和博古图、元丰礼器图等。器之佳者,有用赤金鎏里,镶嵌金银丝片及碧瑱、马价珠、鸦鹘青、祖母绿、桃花片等各种名贵宝石,仿造既精,用料又贵。各器的耳、边、口、足均精心设计,仅耳就有五十余种,边有二十余种,口有十余种,足有四十余种。宣德炉多为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耳或腹部置耳。
宣德炉之所以珍贵,重在颜色之精妙。冒襄曰:“宣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热火久,灿烂善变。”项元汴曰:“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太毫金栗隐跃于肤里之间,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莹映彻,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宣德炉的颜色有数十种,最美的色是铜皮色,类似婴儿肌肤柔腻可掐,灿烂善变。
明宣宗虽在前后一年间敕令工部铸制了大量的宣德炉,但当时分赐到皇宫之外者不过几千件,有些还不是炉,而被赐的对象都是王公大臣、官府衙门,以及各地有名佛寺道观。当时原工部侍郎吴邦佐仿铸的宣德炉最为著名,可与明宣德三年铸造的正宗宣德炉媲美。真正的宣德炉绝少,赝品到处都是,大概十炉九伪,所以真炉可价比和氏璧。从明到清,由于文人雅士对炉的衷爱,出现了大批文人私家铸制炉,其款式质色也称得上佳品,如琴书侣、玉堂清玩、仲师记、树德堂、品竹斋、宝鼎、赏心、清玩、王旭、杲竹山房、干青宫、正德年制、松月侣、杏朴斋清正主人等等,有上百种。(文/图 集雅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