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是一种炻器,介乎于陶与瓷之间。其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不具备瓷胎的半透明性。据宜兴《丁蜀镇志》载:丁蜀以盛产陶瓷而闻名中外,素有“陶都”之称,有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其中紫砂材质为世界独有,有“寸土寸金”、“人间珠玉安是取,岂如阳羡土一丸”之说。紫砂器以器型、泥色和儒雅风采取胜。
在研究紫砂陶器的文献中,成书于1934年的《阳羡砂壶图录》里,记载了广东龙川县佗镇一座明墓出土“紫砂大壶”的消息,这是中国陶瓷考古发现史上第一条有明确出土地点和时代的材料。1974年,江苏宜兴羊角山紫砂窑址的发现,揭开了紫砂工艺之谜,把它的烧造历史提前到北宋。南宋时期的紫砂器,在江苏丹徒一座古井里发现了三件,现藏于镇江市博物馆。羊角山和丹徒提供的实物,正是用来断定宜兴紫砂初期阶段,即两宋时代的标准模式。
紫砂陶器的兴起和发展,是和茶叶的产地、饮茶的风尚、煮茶的方法以及与之相协调的茶具的变化息息相关的。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每一件紫砂茶具的问世,无一不是将生活注入其中,将人的爱好、追求与审美心态注入其中,特别是当文人学士和陶艺师接触并参与合作之后,就逐渐开创了一个集雕塑、诗词、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的造型设计。从此,妙壶佳茗给予人的不只是唇齿啜饮间的享受,还使人把握到一个爱不释手的含有丰富想象性、创造性、实用性的视觉形象。
紫砂壶的风格品味,与其他门类的工艺美术作品是相通的。紫砂艺师们根据可塑性极好的泥料随心所欲地捏塑出各种造型,匠心独运,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同一时期的巧匠可以制出品味完全不同的作品,只有既具时代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才称得上是上乘之作。名家茗壶高矮比例、线条转折要恰到好处,差一点就平庸,多一分就俗气,线条曲直又是完全凭作者的感觉去控制,这种感觉来源于作者的艺术修养和长期的实践经验。
在欣赏、把玩紫砂壶时,要把握一个“润”字,好的泥料色泽自然,温润凝重,拿在手上感觉光润古雅;一个“美”字,壶美得吸引人,养人眼,百看不厌,其光泽、花色、筋纹、嘴、盖、把、形体神貌合一,自然大气;一个“深”字,每一件精品无不融入作者自身的素质、修养和美的追求,即功夫在壶外;一个“情”字,壶是有灵性的,人体与紫砂的触摸,情与土的天然相吻,你喜欢它,它喜欢你,久而久之,你离不开它,它也离不开你。紫砂的肌理、质感、高洁、敦厚、纯朴、大雅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本人所收藏的这把近代仿古菊花壶,高10厘米,手把至流口长16厘米,口径6厘米,底款为“范素钧制”,圆形篆字印章,盖内款为“素钧”方形篆书款。从壶的底部看,有7个粉红色均匀的小鼓钉,形似一面鼓,壶的上部有一圈八朵粉红色绽放的菊花,鲜艳夺目。菊花的颜色、形状体现文人的清高、淡雅。壶手柄是一个仿古的“C”玉龙形,壶嘴似一只龙头,口面向上,古朴大气,壶盖把纽似一头仿古的玉猪形。壶流、盖和柄巧妙连成三点一线,使得整体造型典雅亮丽,别具一格。整体壶面砂泥匀薄,通身温润宜人,端秀敦朴,气韵深远,质密坚紧,包浆浓厚自然,形态惟妙惟肖。称其好,好在哪里?好在它的形、气、神。形好,壶的点与线,线与面,明与暗,实与虚均浑然一体,使每一个部位都无法删减和复加,多一点嫌多,少一点嫌少,长一点嫌长,短一点嫌短,精致、独到得无与伦比;气好,从远看到近观,给人一种扑面的灵气,积健的雄气,功力的弥漫,万象的包容,使人不得不称赞其精神,不羡慕其功力;神好,器之方圆,如人之体韵,作者的壶外功夫尽显其中,如所塑菊花非菊花,你说它像蝙蝠也行,所塑壶非壶,你说它是猪、是龙也可。这才是壶作者所追求的最高艺境!所以,这把壶其赏玩的价值远远超出其使用的价值,是一件值得称道的珍品。(文/图 集雅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