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器在工艺美术品中虽然多是小器,但一器之微,往往穷工极巧,考工考史,源远流长。在考古发掘中,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古代不易保存,故发现甚少。
历代木刻艺术,大体有圆雕、浅雕、浮雕三种。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木猴,刀法简练,自然生动。唐宋以后各种木雕如佛像、人像、鸟兽、杂器等,不断发现。木刻成为专门艺术,应自明代中期开始。明清时期,民间木雕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苏、广东各地,浙江东阳木雕以浮雕见长,产品多为床饰、柜架、挂屏等。清康熙、乾隆间,造办处创竹黄雕刻,以黄杨木为胎,用竹之内皮雕成各种纹饰,贴于器外,名曰“贴黄”。黄杨木雕以小件圆雕为主,广东金漆木雕以镂雕精细见称,福建龙眼木雕饰以髹漆,古朴浑厚,多具重要艺术价值。
香囊就是装香料的袋子。在香袋内放入时令鲜花或特制的香料时,香气自筒壁孔溢出,既能清新空气,使人提神养性,又能防病、防虫。用不同质地的材料刻制、形式多样的香囊,是明清时期流行的工艺装饰器物。它的材质有陶、瓷、铜、木、瓦、牙、角等。过去没有香水,要朝见、要会友,就得将衣服熏香,这样才不失礼仪。到了清代乾隆西洋香料进入中国后,这类器物才慢慢淡出。
黄杨,又名山黄杨、千年矮、小黄插百日红、万年青、豆板黄杨、瓜子黄杨,同属植物细叶黄杨,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生长于山地和多石的地方,栽培供观赏;木材坚韧致密,可供雕刻和制木梳等。产于我国,分布在山东、陕西、甘肃、江苏、江西、湖北、云南、四川等地。
黄杨木在古典家具中有着很微妙也很特殊的位置。我们看到的黄杨木作品多为工艺品摆件,基本上没有家具成品,在古典家具的使用中多用来点缀。黄杨木雕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的时间也并不是很短,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最早的是元代的遗物,现存北京故宫的黄杨木圆雕人物“李铁拐”,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作品,距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关于黄杨木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李渔称其有君子之风,喻为“木中君子”,在他的《闲情偶寄》中更是记有“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其实这种说法在其他一些书中也有提及,比如苏轼就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博物要论》中更是提到曾有人做过测试,称闰年黄杨并非缩减,只是不长。《酉阳杂俎》中对黄杨木的采伐还有如下的记载:“世重黄杨木以其无火也。用水试之,沉则无火。凡取此木,必寻隐晦夜无一星,伐之则不裂。”这些说法多少给黄杨木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更为黄杨木作品成为人们心爱的把玩之物增添了很多情趣。
因为生长缓慢,黄杨的木质极其细腻,肉眼看不到棕眼(毛孔),但因黄杨生长缓慢,难有大料,多用来与高档红木搭配镶嵌或加工成极其精细的雕刻作品,也正因为如此,黄杨雕刻作品常被初识者误以为是象牙制作。可以说,黄杨木做成大件家具极难,如果出现,定是珍品。黄杨木的香气很轻,很淡,雅致而不俗艳,是那种完全可以用清香来形容的味道,并且可以驱蚊。另外,黄杨木还有杀菌和消炎止血的功效。在黄杨木生长地的山民,就有采黄杨叶用做止血药和放置黄杨树枝来驱蚊蝇的习惯。欣赏黄杨木的艺术作品最应用心,细细把玩,总有所得。
此香囊是今年在一县城的大户人家收回,长7厘米,宽3厘米,高1.5厘米,上面的雕刻为两个非常灵动的猴子双手抱着一个寿桃背靠背而坐,意为辈辈猴(侯),即一辈又一辈人都是当官的,福禄寿皆含其中。正面是一枚古钱币,周边是花枝,寓意为有钱人家,做事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永远生活在花丛中,幸福得像花一样。背面为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寓意其主人是一位花枝招展的漂亮姑娘。左边雕刻的是一只立着的瓶子,上下饰有两朵花儿,寓意为一生瓶(平)安,生活美满幸福;右边是装香料的口,有一个能抽动的拉门。前后面有微残。香囊的下部雕刻的是三个小环,寓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物采用了平刻浮雕、缕雕等多种技法,刀法深厚,线条流畅。内壁有空间,使用时将香花或香料从进口送入,香气从镂孔而出,阵阵清香,扑鼻爽心。器物包浆浓厚,从雕工、寓意、外形、包浆综合分析,应为清中期物品,既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具有高超技艺的艺术品。(文/图 集雅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