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银元(左)与假银元(右)
今年以来,几位藏友多次拿着假银元来集雅轩让我鉴定,许多高仿银元做得相当好,几乎可以乱真,害得不少藏友上当受骗。更没想到,不久前,我80多岁的老母亲也被走乡串户的骗子给蒙了一回。我静下心来写此篇文章,就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不再因买“袁大头”而成了“冤大头”。
清乾隆、嘉庆年间,银元从国外传入我国,在市场上流通。当时银元主要有墨西哥鹰洋、荷兰马钱、西班牙本洋、英国站人洋、日本龙洋、美国洋等,其中以鹰洋最多,政府税收和民间交易都喜用该洋。后来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及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国银元在中国货币流通总额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逐渐取代了我国本位币银两的地位,加剧了中国币制的混乱,造成大量白银外流,银价高涨。光绪二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决定自铸银元,与银两并用,因此出现双轨制本币。到1900年前,市场上流通的钱币极为混乱,既有银两、银元,也有辅币铜钱(制钱),还有中国通商银行(中国最早的银行,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发行的纸币。在银两兑换方面,当时又因银两成色、重量不同而分为库平(官方)、关平(海关)、漕平(漕运)和市平(各地市场通用)等标准,各地又有各地砝平标准,因此流通交易十分复杂。1900年庚子事变后,天津市面银根奇紧,银号钱庄纷纷倒闭,现银千两贴水竟达三四百两之多,致使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当时俗称“闹银色”。与此同时,私铸“沙板制钱”(劣质铜钱)充斥市面,严重影响市面交易和民生。1901年袁世凯调任直隶总督后,针对混乱局面,一方面召集天津银钱业董事郑彤勋和朱余斋等人筹设平民官钱局(后改天津银号,即人们常说的“官银号”),以平抑现银贴水;另一方面檄令天津县知事张涛严厉取缔银号和私制沙板制钱(当时俗称“断银色”),但未奏效,主要原因是各地所铸元宝成色不一,难以在市面上流通,交易受阻。于是袁世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天津设立银元局,开铸银币(北洋造银元)、辅币和铜钱等,并下令禁用制钱,几经周折遂使市面逐渐趋于平稳。
由于当时我国币制不统一,不仅影响对外贸易,也严重影响到税收,很多官员纷纷上书要求统一“圜法”,改革币制,提出“虚金本位”、“废两改元”等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于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币制条例,规定银元为国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含银量九成。银元统一由政府铸造,各省不准私铸。所用旧银元即照市价逐渐收回,并停止使用。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江南(南京)和湖北(武昌)两造币厂开始铸新式大清银币,准备于10月发行,但因辛亥革命,所铸银币陆续随市价流行于市,成为通用银元之一种。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深感统一货币的重要和必要,遂于1914年由国民政府公布新国币条例,并在天津成立北洋造币总厂,同年12月24日在该厂铸造新一元银币,图像为袁世凯头像,这就是人们俗称的“袁大头”,同时铸造了银角、铜元等辅币。此后民国政府以天津造币总厂的银币为准,逐步规范了中国的货币。当时广东、湖北、福建、江南、浙江、奉天、吉林、四川的造币厂都成为天津造币总厂的分厂,按统一标准铸造银币。北洋造币总厂的建立不仅统一了中国币制,而且为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