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坛画苑  »  书画人

画坛泰斗刘文西画商洛

画坛泰斗刘文西画商洛

2014-12-01 10:40:25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本报记者 赵有良)他是第五套人民币上毛泽东画像的创作者;他反映毛泽东带领百姓修水利的作品《幸福渠》拍出4592万元,创造了红色主题画作的最高纪录;他的画作《杨家岭的早晨》,曾被小学语文课本选用,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他就是国画大师刘文西,“黄土画派”的创始人。
  提到艺术大师刘文西也许有人不了解,可一提到新版红色百元人民币上的毛主席画像,没有人不熟悉,那细腻传神的毛主席形象正是刘文西创作的艺术珍品。11月19日至24日,刘文西悄然来商洛采风,记者以陪同摄影为名,有幸目睹了刘老深入生活、严格创作的艺术风范。
  刘文西1933年出生于浙江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1950年在陶行知创办的上海“育才学校”学习美术,1953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师从名家潘天寿等,1958年毕业后到西安美院工作直至退休。现任“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半个多世纪以来,刘文西以陕北为艺术创作基地,先后去陕北90多次,走遍了26个县,在那儿过了40多个春节,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黄土地,创作了《毛主席和牧羊人》《毛主席身边拉家常》《祖孙四代》《知心话》《东方》《解放区的天》《同欢共乐》《山姑娘》《黄土情》《基石》《老百姓》《与人民同在》《春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人》等数以千计的优秀作品。
  我爱画劳动群众
  刘文西堪称艺术界明星式的人物,他常年总是戴着灰色的帽子,穿着灰色的中山装,时间一长,灰帽灰鞋灰衣裤,成了刘老标志性的着装。问他有什么讲究,刘老笑着说:“其实我很随便,这也是多年来的习惯,我喜欢毛主席平时穿的银灰色,我的衣服也都是银灰色,帽子也是银灰色。因为经常在陕北创作,那里灰尘多,当地人包毛巾,我戴帽子,这也算是保持一种延安的传统。我有时不戴帽子了,人家反而认不出来了。有一次去北京,人家来接站,因为是夏天,我没戴帽子,他们怎么也找不到我了。”这次来商洛的目的就是纯粹为了艺术采风,刘老坚持不惊动地方任何官员,不给政府添负担。他来的当天,就顺着仙娥湖,一路走一路拍照。此后几天,他在商洛书法家张东海的陪同下,深入洛南石门、石坡、寺耳、柏峪寺、古城等地,走村穿户,访农家拉家常,品尝洛南热豆腐、农家模糊面。洛河两岸连绵起伏的青山,山脚下安静的山村、升腾的炊烟,冬麦菜畦如带,如诗如画的风景,让老人满足地直说自己这回快乐得如同神仙。
  谈起为什么把自己的艺术团队称作“黄土画派”,老人说是黄土地给予和激发了他的艺术生命。1957年,24岁的刘文西毕业实习选择了陕北高原,3个月的实习期,刘文西在黄土地上不停地走着画着,收获了数百幅写生作品,他的成名作《毛主席和牧羊人》也是在此诞生。画面中的老农,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在主席面前侃侃而谈,而主席面带微笑、神情专注地倾听着,就连指间的烟灰都忘了弹。这幅毕业作品当时轰动浙江美院,国画大师潘天寿看后,欣然为该画题词“延安之晨”。1960年,该作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毛泽东看了后说:“文西画我很像,他是一位青年画家。”这句赞扬,极大地增强了刘文西的创作积极性。从此,黄土地给予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和激情,也让他对劳动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爱画劳动人民,他们正直、淳朴、厚道善良,特别是陕北的人民群众,我对他们很熟悉,值得我永远画下去。”言谈间,可以看出他对黄土地有着太深的情感,太强的依恋。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