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云

△产妇送来感谢的锦旗。

▷产科每周定期开展一次孕产期健康讲座。
在市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重新定义了分娩体验——这里没有令人恐惧的医疗白光,却流淌着自然之光与希望;这里没有冰冷的程序化操作,却有着家一般的温暖……在西商融合的大背景下,市妇幼保健院不断更新诊疗技术,持续改善就诊体验,改写了既往的分娩模式,为推动区域孕产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2016年,随着生育政策全面开放,市妇幼保健院将产科拓展为产一科、产二科、产房3个区,集中优势资源,全力保障母婴安全。目前,产一科为“十四五”第一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开通了孕产妇急诊急救绿色通道,产二科是西商医疗融合发展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共建专科,两个科室在高危妊娠规范管理、产科疑难杂症诊治及危重孕产妇抢救领域均有独到之处。产房引进先进设备,在技术上精益求精,11名助产士中6人为省级专科助产士,同时1人获得国家级导乐师资质、10人获得省级导乐师资质,确保产妇在舒适、轻松的氛围中安全分娩。
用专业点亮生命灯塔
随着生育政策全面开放,高龄及危重症孕产妇明显增多,这给产科工作增加了新的挑战。
“这么多年来,我们碰到过各种复杂病源,在临床上积累了大量经验。”产一科主任郭宇玉、产二科主任唐惠媛均表示,近年来,为推动生育友好医院建设,实现产科转型升级,她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比如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不断提升诊疗技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医疗团队;不断改善病区环境,增设特需单间病房,为产妇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提供从门诊到病房的链条式服务,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等。
依托内科、新生儿科、外科、麻醉科、医联体等强大合力,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在妊娠期高血糖、重度子痫前期、新式剖宫产术、瘢痕子宫以及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双胎妊娠、早产、胎儿窘迫、胎膜早破、胎儿生长受限等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危急重症方面掌握了成熟、规范的诊疗经验,擅长产后出血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止血技术以及各种难产、臀位助产等技术。
产科迎接了无数新生命的到来,也潜伏着未知的凶险。2023年11月,29岁的佘女士在产科门诊办理入院时出现水肿、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当时产妇孕期33周,血压一度飙升到170mmHg,出现低蛋白血症,情况十分危急,很可能导致胎盘早剥、突发性心脑血管意外。”产一科主任郭宇玉回忆说,她们立即联合内科等科室,为产妇降血压、输入人血清白蛋白,减轻其心脏负荷,缓解血管痉挛。
“产妇入院待产期间,我们会同西北妇幼产科专家贺同强会诊了5次,贺医生通过评估,认为可以留在本院治疗。我们顶着极大的心理压力,经过6天的对症治疗,成功使产妇脱离险情,保住了腹中胎儿。”郭宇玉说。
在妇产科干了34年的产二科主任唐惠媛,记不清楚经历了多少次惊心动魄的紧急救治,最终确保母婴转危为安。她说:“我们经常熬夜、忘记吃饭、急救路上闯过红灯,甚至对家人有些不近人情,但对产科医生而言,这是一种常态。”
唐惠媛说,作为产科医生,一定要有专业实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既要精准把握妊娠分娩风险,又能在突发状况时快速决策及规范处置。34年的妇产科生涯,对自己而言不是简单的职业履历,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一份职业情怀。如今,作为科主任、高年资的妇产科医师,看着年轻医生逐渐成长起来,接过迎接新生的接力棒,就是最大的欣慰。
推动人性化舒适分娩
“呼、吸、放松,对!你做得很棒!”
“不要怕,我会一直陪着你,宝宝也会和你一起加油的!”
前不久,李女士在市妇幼保健院顺产时,助产士一直柔声细语地鼓励她,这让心存畏惧的她有一种“被陪伴”的感觉。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李女士顺利产下一个男孩。宝宝啼哭的那一刻,她握着助产士的手红了眼眶。
2015年,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在全市率先开展导乐分娩,即在专业助产士的全程陪伴下,通过呼吸调节、音乐冥想、抚触、催眠、按摩、导乐球运动、曼舞等一系列专业指导,缓解产妇在分娩时的紧张、恐惧,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以达到镇痛效果,鼓励产妇建立起自然分娩的信心。
导乐分娩不仅是一项技术服务,更是一种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它打破了传统分娩过程中“重医疗、轻心理”的单一模式,通过“一对一”的情感支持、心理疏导与专业指导,让产妇体验到有温度、有尊严的分娩过程,是市妇幼保健院持续深化“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在导乐分娩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这其实也是一种理念上的彻底转变。”产房护士长徐小女说,医院曾多次派骨干人员到省上进行专题培训,并邀请全国著名导乐师和心理咨询师到本院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迄今为止,她们通过导乐分娩技术,引导5000名产妇自然顺产。
与此同时,产房还相继推出无创分娩、无痛分娩、自由体位分娩、亲情陪产、准爸爸剪脐带、制作胎盘树、为产妇编辫子、写分娩祝福卡等特色服务,致力于使广大孕产妇拥有一个顺利、温柔、美好的分娩经历。
在南京妇幼保健院学习期间,徐小女发现那里的医生在产妇生产时,用投影在产房投下梦幻般的光影,营造出一个与大自然相融的奇妙氛围。智能调节的光影随产程节奏变幻,或置身于波涛轻抚的海边,或是漫天朝霞绚烂铺展,或听见森林里鸟儿婉转悠扬的歌声……
回来后,徐小女在网上寻找这个设备,并马上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当宫缩来临时,朝霞的暖光如希望之火,照亮前行之路;在宫缩间歇,宁静的深蓝与轻柔的海浪,让母亲获得片刻喘息;当宝宝的第一声啼哭响起,“晨曦”微光缓缓亮起,给人带来无尽的喜悦与希望。徐小女说:“这一尝试,是为了摒弃传统产房的紧张与肃穆,将海洋、朝霞、森林等自然元素‘搬’进产房,帮助产妇缓解紧张情绪、降低疼痛感,带领母亲走完独一无二的分娩之旅。”
在自然氛围的安抚下,产妇焦虑指数显著下降,一名产妇在产后分享道:“看到浩瀚的星空,仿佛回到了农村老家,回到了孩童时代。躺在星空之下,心里十分安全和放松。”
倾力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在努力探索转型路径的过程中,市妇幼保健院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将服务链条延长,从院内向院前延伸,从院中向院后延伸,提供备孕、怀孕阶段的健康管理,做好孕产妇的筛查、评估和指导,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在产后康复方面的应用,为妇女儿童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2019年,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成立了全市首家助产师门诊,并于每周三开设公开课,为准妈妈提供产前咨询、产时计划及产后康复等一系列服务,提升孕妇对分娩的认知和信心,降低紧张和焦虑情绪。
9月12日,一对夫妻抱着刚满月的宝宝来到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为助产士们送上一面印有“双手托起新生命 无微不至暖人心”的锦旗,年轻的妈妈眼含泪水,不断重复感谢的话语。
徐小女说,这位妈妈来自洛南,孕期参加了每周一次的公开课学习,没落下一节,可以说是风雨无阻。
“每周上课时,她都会把近期的疑惑逐一提问,不管问题大小,我们从来都是耐心解答。”徐小女说,她们感受到了这位准妈妈的紧张和焦虑,将她当成家人一样去抚慰,并告诉她,私下若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在孕妈妈群里提问。8月初,这位产妇顺产生下一名女婴,母女平安。
徐小女告诉记者,她们还从省上带回了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即让刚出生的婴儿立即与母亲进行皮肤接触、延迟脐带结扎等。过去宝宝生出来和妈妈是分开的,现在打破了传统观念,让宝宝直接趴到妈妈肚子上,通过肌肤接触,增强母婴情感链接。同时,延迟断脐,直到脐带的搏动消失,能让宝宝减少贫血。
郭宇玉、唐惠媛表示,目前产科正在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例如敷热盐包、中药封包、耳穴压豆、中药泡洗等,从而达到消肿止痛、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的效果,为广大孕产妇提供更加全面、高效、个性化的医疗康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