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运会的审计结果,历时15个多月(不包括之前的跟踪审计),才在多番催促中、以远低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的速度出炉。通观整个审计报告,总体是好的,有一点小小问题没做好,但也在处理当中——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深圳大运会只是中国频繁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一个缩影。每个城市要“打造世界级名片”、“国家级名片”,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拉个综合性运动会来办办,而这一办,就想当然地认为,会在城市大兴土木的过程中,拉动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会有多少多少旅游的资源会进来。
看看大运会审计的收入结果,就知道拉动经济一说,有多勉强——12个亿的收入,相对应的是“深圳市及所辖各区财政110.65亿元”。当然,有人会说,要放眼长远,大部分钱所做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今后会让这个城市受益。我不知道会有多少国际投资者会因为大运会而选择深圳,我只知道,基础设施建设原本就是财政该做的工作。
包括前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这样的体育界要员,都曾感慨:“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召开时,人们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的光鲜,又有多少人注意到财政支出的黑洞?如此频繁地举办综合性运动会,世界上仅我们一家,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深圳大运会的审计结果,是深圳市审计局出炉的,我们当然愿意相信数据的权威性。只不过,在各地“集中一切力量、动用一切资源”来“办好×××”的指导思想下,会不会出现偏差,也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说到底,办大型运动会,到底是为了打造城市名片、造福百姓,还是打造官员名片、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谁心里都有数。否则,这么好的事儿,中央为何还要发文,要求各地严格控制大型运动会数量、降低标准、少建场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