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赛申办乏人问津,苏迪曼杯的参赛球队越来越少也令国际羽联蒙羞。第10届苏迪曼杯有48支参赛队,上届赛事则有34支球队参赛,而本届赛事这个数字缩减为31支。被问及这样的窘境,李永波只是开了个玩笑,“我只是中国羽毛球队的总教练,中国羽协副主席,只要中国越来越多人打(就行),但有一天如果我当世界羽联主席,我肯定不会只有30多个队伍来参加。”
羽联内部勾心斗角羽毛球发展成空谈
早在数年前,羽毛球运动就有被奥运会摒弃的危险。因为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定他们会从普及率、电视和平面媒体报道、门票销售、反兴奋剂政策等共33个标准上对夏季奥运会正式比赛大项进行了分析,进而决定剔除某些被淘汰的项目。
相比北京奥运会28个比赛大项,伦敦奥运会就缩减成了26大项。如果国际羽联无法真正振兴这项运动,那么羽毛球的奥运资格也不会稳固。
其实从大赛申办上,已经能折射出羽毛球运动在亚洲和欧美发展不平衡的尴尬。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羽毛球的发展,国际羽联的想法仅仅是在几个国家设立培训中心,帮助落后国家和地区培养球员和教练这样老套的方式。相反,对于曾经繁荣的欧洲羽毛球市场却没有任何复苏的手段。“羽毛球在欧洲的职业化发展程度不高,但欧洲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很高,因此,在开展羽毛球运动时,相比那些职业化发展程度高的体育项目,羽毛球就会显得投入高而回报低。”派山的解释空洞而乏力,对于具体的举措,他甚至直言需要各个成员国自己想办法。
在一位国际羽联官员看来,过去几年从“欧亚帮对立”到“亚洲帮分裂”,内耗严重的国际羽联在改革方面相当滞后,“有时候,很多改变像是"花拳绣腿",对于真正的问题却往往视而不见。”
在全球经济危机后,赞助商的远离,电视转播权无法卖出高价的一系列困境都在折磨着羽毛球世界的每一寸神经。
欧洲球队正在经历青黄不接的尴尬,德国球员申克遗憾地表示,“打羽毛球无法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年轻人都会选择足球和网球。”同样即便是作为羽毛球核心的亚洲,这样的尴尬也在悄悄上演,没有足够的职业化,没有合理的发展方向,视羽毛球为国球的马来西亚也面临无奈。“在马来西亚,青少年现在更喜欢足球,而不是羽毛球,因为足球更加职业化,可以挣得更多。”一位马来西亚记者表示。
在李永波看来,国际羽联不够职业也恰恰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世界羽联更有条件去推动这项运动,但他们从来没有做过,如果世界羽联把全世界好的优秀的冠军组织起来做一些推广、参加一些可行的商业化活动或者做一些公益事情,羽毛球的影响力会更大。”(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