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鸟巢、水立方不同,万事达中心(原五棵松体育馆)是第一座进行商业冠名的北京奥运场馆。该馆运营公司总经理国今娇介绍,2011年共接待观众60多万人次,2012年将达到100万。目前使用率达到50%—60%,在营收方面已实现收支平衡。
在奥运新、改建场馆中,高校场馆共有6个,利用率较高。记者从北大邱德拔体育馆了解到,该馆经过改造,不仅成为北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运动场馆,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文体场所。今年上半年,已实现收支平衡。
与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这些场馆相比,还有6个涉奥场馆为国家体育总局所属。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刘扶民介绍,国家射击馆、国家自行车馆赛后作为国家队训练基地,运营费用主要由国家拨款,“在满足运动员训练之余,也会向公众开放。”
疑问三:怎样看待场馆后续利用?
【调查】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以社会效益来评判
“作为一个市民,不能因为自己没有使用、参与过,就否定奥运场馆的价值。”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林显鹏说,奥运场馆的功能定位是“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不能按企业资产来评价。评判奥运场馆不能仅仅从经济效益来考虑,还应当从社会效益去评价。
“大型体育场馆的根本属性还是公益性。”刘扶民指出,“目前对体育场馆以硬件评价为主,对服务质量、经营效益、公益性等评价还有欠缺。”据他介绍,从去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已在开展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专题工作,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是重点之一。
谈到万事达中心的社会效益,国今娇认为:“体育场馆投入巨大,是很难收回建造成本的。除了经济效益,体育场馆更多的是为公众提供服务。”
奥运场馆为城市带来的集聚经济效益也不可忽视。据朝阳区政府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奥运功能区实现财政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9.5%,举办各类活动472场,是2010年同期的5倍多。
奥运场馆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利用?国外大型体育场馆有哪些优秀经验可以借鉴?请关注后续报道。(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