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6岁,身高1.70米的青岛女孩。花季雨季的年龄,本应该在校园里享受象牙塔特有的浪漫,但是杨一飞却在十年前走上了一条风吹日晒的追梦道路。
她的梦想是成为李娜。为了这个梦想,她的父母辞掉了工作,卖掉了房子,甘愿从南到北跑遍全中国陪她打网球。但是个体造星道路实在太难走了,十年辛酸孤独的风雨历程走来,失去了金钱,失去了社交,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摆在他们面前的依然是一个看不清楚的未来……
缘起>>>
雅典奥运启发了一家人
说起女儿跟网球的缘分,杨军略一思索笑着说,那还得从非典开始说起。2003年,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在全国爆发,在那个高度紧张的时候,多开展户外运动增强抵抗力成为一种常识。“那时候我家住得离颐中体育场比较近,所以就让女儿去那里练习打网球。”杨军说,6岁女儿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运动,“其实对于她将来走体育这条道路,我和她妈妈都有一个共识,因为她在小学阶段就体现出这方面的天赋。”特别令他自豪的是,女儿杨一飞小学三年级代表市南区拿到了市运动会的长跑第三名,“1500米和3000米这样的项目一般的孩子怕累都不愿意报名,她不怕,那次获得前两名的都是五六年级的孩子。”
不过杨军说,想把女儿培养成网球明星的梦想其实起源于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那时候李婷和孙甜甜获得了双打奥运冠军,当时就有点想法,也想培养出一个李娜或者孙甜甜那样的网球运动员。”因为女儿打网球,那时候家里专门订了两份网球专业杂志,在其中一本杂志上,郑洁和晏紫的教练阎大明就有介绍网球知识的专栏。2007年,杨军夫妇带着女儿投奔到了河北精英网球学校,阎大明在那里当教练。
花费>>>
为打网球房子便宜卖了
杨一飞在精英待了整整一年,基本上半天训练半天学习文化知识。“她妈妈辅导她的文化课,小学和初中都顺利毕业了。”一年后,问题出现了。“我们发现,教练基本上不可能给孩子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杨军说,“很多网球学校大张旗鼓地说要做出什么成绩,但是背后其实都是商业目的,孩子基本上就是交上钱吃大锅饭。”对于抱有很高理想的杨军夫妇来说,找到一个能够针对性教学的好教练迫在眉睫,为此他们去了网球氛围比较好的广东。
“接下来的三年,我们找到了一个韩国教练,就是教过卢彦勋的那个黄文哲。”他说,随着中国逐渐兴起的网球热,很多来自克罗地亚、巴基斯坦、韩国等的知名教练迅速成了香饽饽,“聘请这些教练的费用很高,而且培养孩子的这些家庭竞相抬价,到了最后我们就雇不起他了。”杨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孩子12岁之前,不用请知名教练,每年花费10万元左右,他们还能承受;去了广东之后,光一个为期四个月的冬训,请教练就得花费5万元,再加上租房费用要花5万元左右,去全国各地参赛也要花七八万元,一年下来怎么也得20万元以上。
在这样的高消费下,2009年,杨军卖掉了家里的房子。“我老婆到现在还在埋怨我,奥林花园精装修的房子,我卖的9000元一平米。几乎少卖了一半。”杨军说,他们现在的花费基本上就靠以前的积蓄,在中国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不算最疯狂的,没敢让孩子去国外打。有的孩子去国外打球,比如去美国尼克,西班牙桑切斯等,一年花七八十万,几年下来五六百万都有得花。"
生活>>>
四处“迁徙”越来越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