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副县长陈正斌
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陕南要充分发展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破发展”。这对我们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重新审视我县旅游开发,坚持走大旅游、大产业之路,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着力打造“西安后花园”,奋力建设陕南生态旅游强县,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县旅游资源现状
我县地处秦岭中央腹地,具有自然造化的资源天赋、秦楚交汇的文化积淀、区位空间形成的热点、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为建设旅游强县提供了良好条件。
1、生态环境良好。镇安处在南北气温0℃分界线和800毫米降水线上,南北气候共存,南北生物皆有,南北景观荟萃。境内森林植被繁茂,原始森林葱郁神秘,珍禽异兽随处可见。自然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河沟5800多条,有野生动物300余种,典型林木200多种,中药材48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63%,“山韵水生,魅力镇安”,“秦岭南坡,多彩镇安”是其真实写照。
2、旅游资源丰富。镇安县地处秦头楚尾,具有独特的地理、历史与人文环境优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全县主要旅游资源大体分为八大片,即:木王森林景观、塔云山山体及人文景观、月河峡谷水系景观、镇云生态农业区及县城人文景观、滑水河道教文化景观、旬河山水和北阳山喀斯特地貌景观。资源类别可分四大类:即生态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水景河流资源。各类资源融自然生态、人文宗教、历史文化为一体,相映成趣,开发潜力巨大。
3、文化底蕴深厚。镇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设县于公元69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创造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镇安是中心区域之一。作为一个古老县份和革命老区,地处“秦头楚尾”,是秦楚文化的结合点,栗乡文化、岭南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相互交融,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甚多,现存有云镇古街、刘家大院、白侍郎洞、铁厂倪家庄园、米粮张氏宗祠、黑龙洞,柴坪塔云山道观等文物、文化遗址。同时,镇安的饮食文化、民间工艺、地方文化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4、产业起步较快。从2004年以来,镇安以木王森林公园为重点,串连县城绣屏公园、云镇古街、塔云山风景区、米粮滑水河黑龙潭等景区景点,初步建成了茨沟十里杜鹃景区、双头马景区、四海坪景区、塔云山绝壁古寺、镇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景区等几个景点。围绕提高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大力发展农家乐集群。依托地方资源特色,开发了土特农产品、根雕、奇石、花木盆景、手工编制等特色旅游商品。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俱全的旅游产业链,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我县旅游产业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的旅游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旅游产业开发初具规模,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其表现为:
1、整体服务理念及产业发展滞后。旅游发展起点低、步子缓慢、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商家对旅游市场认知不明朗,对旅游产业各要素如何发展缺少一定预见,加之资金有限,建设投入不到位,思维方式和观念陈旧,整体服务理念落后,这些不利因素都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发展。
2、服务接待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全县公路等级较低、路况较差、部分路面狭窄、危险路段多,通行承载能力满足不了大量车流涌入。城市功能尚不完善,住宿日接待能力低下,特别是木王公园满足不了旅游旺季接待需求。旅游环境整治任务艰巨,市场管理不规范,公用设施不足。全县已建成农家乐经营户121户,规范服务尚有较大差距,饭菜价格偏高,菜品体系不够丰富多样。旅游商品品种单一,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机制还不够完善,地方土特产品销售缺乏专业市场,尚未形成拉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