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嘉宵
近期,山阳县西照川镇东川村的田野里一派丰收景象:村民弯腰挥锄,一垄垄土地被翻开,一个个紫红饱满的红薯应声滚出,很快便堆成了小山。“这可是咱的‘金疙瘩’!”一位正在分拣的村民擦擦汗,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
这片丰收的景象,是东川村精心经营的成果。村里规模种植的“商薯19号”约300亩,为确保红薯品质,县镇两级农技专家成了地头的常客,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提供技术护航,确保每一个红薯都达到最佳品质。
然而,东川村的产业智慧,更体现在“种得好”到“卖得好”的全链条打造上。地头刚丰收的红薯无需远行,就被直接送进村里的粉条加工厂。经过清洗、粉碎、沉淀、漏粉、晾晒等标准化流程,原本的“土疙瘩”摇身一变,成为口感筋道、备受市场青睐的手工红薯粉条,完成了从农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的华丽转身。
“我们村的红薯品质好,粉条更是筋道爽滑,根本不愁卖。”东川村党支部书记曹成珪信心满满地介绍,目前,粉条厂每天能消化上千斤鲜薯,产品除了本地,还卖到了周边市县。“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打造‘东川手工红薯粉条’品牌,让名气更响、销路更广。”
这条从田间到舌尖的完整产业链,真正将增值效益留在了村里。它不仅让红薯身价倍增,更串起了村民的致富路。产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200个在家门口就业的岗位。
“在粉条厂上班,能一边挣钱,一边照顾家里,这日子过得有奔头!”在粉条加工厂工作的曹述海的一句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小小的红薯,在东川村“长”成了红火的大产业。西照川镇镇长唐启华表示:“我们将扩大种植规模,升级加工工艺,并积极拥抱电商直播等新渠道,让我们的优质粉条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