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常查 架好“高压线”
针对积弊甚深的不良作风,该县坚持向问题“叫板”,查字为先,严字当头,治病树、拔烂根。
为防治“节日病”,该县全面建立狠刹节日不正之风长效机制。两年来,严肃查处了12起公车私用、公款旅游、滥发福利或津补贴等违反八项规定典型案件,处分14人,实施警示训诫三项制度13人。先后组织开展作风纪律明查暗访20次,约谈镇和部门领导班子集体8次,印发通报13期,查纠问题157个,问责52人。
针对群众反映部分镇村落实惠民生政策“缩水走样”问题,组织开展了大检查、大整治活动,对六项重点民生政策全面清查,累计核查资金1.95万笔,发现问题线索34个,问责83件129人,纠正违规资金651万元。同时该县深入开展了“三难”问题专项治理,并先后开展了会员卡、商业预付卡清退、办公用房清理、公务用车、“吃空饷”问题等11项专项治理活动。
据县纪委负责人介绍,两年来,全县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受理信访举报193件次、初核292件次,立案170件228人,结案168件,处分226人,涉及科级干部40人。两年查办案件的数量比前5年的总量翻了一番多。
机制常新 搭好“连心桥”
如何将改进作风焕发出的活力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动力?该县结合实际,探索了一系列为民服务新机制,搭建了服务群众“连心桥”。
该县从各镇选派140名科级领导、68名一般干部到全县208个村(社区)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实打实、面对面解决好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米问题”,5个多月来,他们承担起了党的政策“宣传员”、惠民政策落实“监督员”、联系群众“服务员”三大职责,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新抓手。
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该县探索推广了县、镇、村、组四级“民情气象”服务站制度,实施了“4318”工作模式,即:建立县镇村组“4”级民情气象服务网络,形成了蓝、橙、红“3”色响应机制,延伸触角组建“1”支党员干部服务队,明确产业发展、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矛盾调处、治安联防、便民服务代理、留守人员代管、红白理事等“8”项服务内容。依托该平台,累计收集上报民情信息9319条,解决诉求1800多个,代办服务事项3000多个。
针对近年来农村承办婚丧喜庆事宜相互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该县探索建立了新型红白理事会制度,实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农村已由48个村扩面至50%以上的村(社区)。当前,正在县医院等5个县直单位试点推广。与此同时,强化制度建设,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目前,全县共建立完善各项机制制度727项,其中新建170项,修订557项,积累了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