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培训资源,实施能力扶贫。建立“就业培训机构+镇+村”三方联动的培训工作机制,细化监管手段,开展县人社局和各镇(办)人社所双重监管培训教学,对整个培训教学过程进行监管,提高培训质量,加强考核评定,实现对培训机构的动态管理,按照贫困户的类别和致贫原因,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和引导就业,逐步推动输转的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把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作为增强精准扶贫造血功能的主要抓手。改变以往单一的窗口式服务模式,把各类宣传和服务送到村组,逐步走出了“百姓走进门+干部送上门”双向互动的新路子,组织“流动课堂”进村,技能培训送上门等创新培训模式,劳动者既可以走进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学习,也可以享受送到家门口的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家庭人员,根据其特长、意愿,开展种植、养殖、家政服务、旅游服务定向等培训,力争贫困劳动力每人掌握1-2项就业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对现有农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创新能力培训。自今年元月以来,开展了农家乐、服务业、农业等创业项目培训,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970人,创业培训275人,技能鉴定825人,不断拓展了创业就业新渠道,逐步带动城乡劳动者转移就业、贫困劳动者增收致富。
摸准实情建档立卡,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精准扶贫是精准到人到户的新的扶贫模式,柞水县人社局找准部门职能与扶贫工作的结合点,摸准实情打牢基础点,把建档立卡作为精准扶贫把脉问诊的重要手段,对确认的贫困户,调查其居住环境,面对面的交谈,了解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健康状况、就业意愿、经济来源等,摸清贫困原因,做到户情民情、期盼愿望、问题困难“三清楚”,建立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两本台账”,确保不漏一户、不错一人,为正确指导贫困户就业创业和参加社会保险提供精准依据;抓住关键点,把用工对接作为精准扶贫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打工经济对于贫困户,是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效果。在扶贫村设立就业服务点和用工宣传专栏,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并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和镇人社所等平台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免费提供职业介绍,为贫困户劳动力输出搭建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围绕本县旅游业、家政服务业等产业,开展用工对接活动,充分为贫困户提供县工业园区、公共就业服务网等有关招聘和用人信息,积极引导贫困户中的劳动力,因地因人制宜,就近就地务工,既达到务工创收入和家庭生产经营两不误的效果,又逐步形成 “一人就业、致富一户,多人就业,带动一方”的良好格局。今年举行了“柞水县2015年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3场次,援助贫困户就业对象到园区企业工作。今年来,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66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8人,部分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群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加了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