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秦岭东段南麓的商南,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丹江中游地区,衔豫接楚,三省交汇,地联八县,依秦岭东南而居,缘丹江润泽而兴。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之乡、名茶之乡、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名县、西北地区著名的生态旅游强县,被誉为“陕南明珠”、“秦岭封面”、“秦岭最美县城”。
如今,商南县的环境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市容市貌今非昔比,而蜕变的背后,正是源于在这块土地上有一群执着于碧水蓝天的“守护神”,他们凭借着满腔的热情和执着的干劲,在丹江河畔描绘出一幅幅水墨丹青的美景蓝图,谱写了一曲曲商南环保人的赞歌。
重拳出击 力促生态商南创建
近年来,商南县环保工作始终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减排为重点,以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不断加强环境宣传、环保执法、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使全县辖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在全国生态功能区考核中连续获得“生态质量保持稳定县”称号,在全市丹江流域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及大气污染防治等专项考核工作中均获嘉奖,商南县创建省级生态县也顺利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技术评估和现场核查,全县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稳定态势。
县上不断加大丹江流域矿山企业的深度治理工作,先后对8家重点企业生产厂区进行了硬件改造,对6家企业料场和堆放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3家企业的生产道路进行硬化,有效遏制了“跑冒滴漏”和二次污染现象的发生。
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县各镇、各部门累计投入资金2531.3万元,购置垃圾清运车19辆,大型垃圾压缩车5台,密闭式垃圾箱280个,果皮箱1430个,新建标准化垃圾中转站4个,垃圾屋45个,垃圾池452个,垃圾堆放场20个,现已初步形成了“户清扫、村整理、镇转运处理”集中处理运行机制模式。目前,13个镇的垃圾堆放场全部建成投入使用,金丝峡镇的人工湿地已建成投入运行,全县已有20个移民安置小区实行了雨污分流和住户污水三级沉淀,配备了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设备,实行垃圾、污水集中处置。与此同时,县上还先后开展了5次针对农村“三堆六乱”、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河道沟塘、农业废弃物的专项整治活动,使我县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靓丽一新。

削减总量排放是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这一难题,县上下大功夫狠抓污染减排。先后完成了县城4条主要街道的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新建污水收集管网5.42公里,对“七沟一河”34个排污口进行整治,将生活污水全部引入城区污水主管网,全年处理污水量达到271万吨。投入资金265万元,完成3个养殖业减排治理工作,削减化学需氧量918.4吨,削减氨氮排放量63.9吨。深入开展工业企业治理工作,完成5家重点企业和4个养殖小区的污水深度治理工作,对水泥、化工、矿山等3大行业的4家用水大户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用水3万多吨,减少用煤7000吨。经过中、省、市三级核查,我县2014年度4项减排指标全部完成年度削减任务,其中:化学需氧量在上年基础上下降了2.2%,氨氮排放总量在上年基础上下降了3.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上年基础上下降了0.32%,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在上年基础上下降了5.2%。
为了夯实治理措施,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县上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商定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联动机制。主动与县住建局对接,对建筑工地、拆迁工地滴洒、扬尘行为进行治理;联合县经贸局开展油气回收综合治理,督促县石油公司所属的3家加油站安装了油气回收设施;联和县交警大队实施机动车环保分类管理,先后淘汰黄标车、老旧车1000多辆;联合县经贸局、县质监局开展烟煤禁烧和煤改气工程,拆除老旧燃煤锅炉6台套,有效减少了城区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量。通过部门联动、齐抓共管,2014年,我县空气质量好于2级以上天数达到361天,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总体质量保持良好。 |